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们林场还没有电视。后来,从收音机里听到春晚的消息,是央视奉献给观众品味最高最美的盛宴。于是,看春晚成了我的期盼。
1984年春节前夕,我们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是我的工组长张宝森在内弟家借来的,左邻右舍听说他家有了电视机纷纷来看。特别是晚上,几十平方米的木刻楞屋子挤得水泄不通,天天爆满。可张哥张嫂不嫌弃把屋子弄脏弄乱,还沏茶备烟招待客人。一些人把屋子抽的乌烟瘴气,呛得我这个不抽烟人直咳嗽,为了看电视我只好忍着。有天晚上,由于人多竟把火墙挤塌烟灰飘满屋,大家才无奈的散去。
三十晚上,我早早来到张哥家等候,怕去晚了没地方。可张哥考虑到今晚非同往常,他把电视搬到前窗台,让我在院杖子边竖起根长杆挑起一个“丰”型天线,能让更多的人在院子分享春晚。由于信号不稳定荧屏上有时出现“雪花”,收视效果不佳,满院子人仍看得津津有味。有人扛不住严寒半路回家,可我一直坚持到新年钟声敲响……
在那个春晚,我记住了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马季的《宇宙牌香烟》,陈佩斯的《吃面条》和奚秀兰唱的《阿里山的姑娘》……
那个正月,我常去张哥家“蹭”电视,虽然张哥总是沏茶倒水陪看,但心里总觉得不是曲,怕影响人家过年,看个个把小时我就回家,虽没过瘾心也无奈,也不能看得太晚。唉,自己啥时能买一台电视机呢?
又过二年,妻子看我对电视如此痴迷,在朋友那借了400元钱,在伊春大百货买了一台海燕牌黑白电视机。虽然图像不太理想,但能坐在家里看电视心里惬意极了。后来林场里买了一台大彩电,放在会议室里,我成了常客。特别是看春晚,那色彩鲜艳美丽,和我家的小黑白有着天壤之别,彩电又成了我的梦想……
1991年,我家从林场搬到山下小镇。我和妻子俩月工资才七十多元,除去四口人生活费用所剩无几,哪还有钱去买彩电呢?那时一台彩电至少一二千元,对我家来说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就是一个梦。
为了供孩子上学,为了能看上心爱的彩电,我闲班去打工。什么脏活累活我都干,装水泥、抬木头、修路……晚上还给工艺品厂雕刻木画,往往刻到半夜。打工十年,我家才买台创维牌彩电,圆了我的梦想。三年后,我又安装了有线电视,清晰度更好。看着一年又一年的春晚,我心里美滋滋的……
岁月如梭,时光流逝,我也已走过花甲之年。每每想起过去看春晚的那些往事,心中颇有多多感慨。春晚三十余年,见证了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繁荣富强;见证了人们的生活,从贫穷不断地走向小康。 春晚的记忆,是我对生活的记忆,也是人们的美好记忆。
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严禁在互联网发布涉密信息。 | ||||
伊春新闻网 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电话:04583608537 举报邮箱:baitiebin@163.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黑B2-2008097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12006001 哈公网监备23010002003717号 | ||||
版权所有: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中共伊春市委宣传部 伊春日报社主办 yichun.dbw.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