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时代,我们更要读书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时代几乎是突然而至,而且势头极其迅猛,让人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微信一下子就涌进了人们的生活,开始抢占人们的阅读时间,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微信以其形式多样新颖,使用方便快捷,迅速得到了用户的青睐,短短4年的时间里,其用户据说已经突破8亿,何其迅猛,其势汹汹,不可阻挡。人们开始热衷于玩手机,通过手机阅读,沟通信息、了解资讯、获取知识。君不见地铁车厢、公交车站、班级课堂、超市商场……随处是拿着手机点来点去划来划去的人们。已经到了凡有人处便有玩手机玩微信之人的地步。很多人晚上临睡前,要是不掏出手机看上一会儿,觉都睡不踏实,睡前玩微信正悄然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很多人甚至因此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新型网络聊天和阅读的方式已然来临。
我们不能掩耳盗铃,对微信的诸多优势视而不见,譬如即时通讯、文件传输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等,但是绝不能因此就冷落了传统阅读。我们不妨仅从阅读的角度切入,对微信阅读与传统阅读略作比较以对这两种阅读方式进行一下反思。很多人因为微信的方便快捷,而渐渐地退出了传统阅读,喜新厌旧地沉浸于新媒体之中不能自拔。笔者亦曾沉浸于其中数月之久,近日却越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回归传统阅读,这并非因循守旧、顽固不化,而是对微信阅读和传统阅读的权衡考量得出的认识。
微信中有很多提供阅读的公共账号,信息量极大,传播速度极快,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微信阅读具有信息重复、失实、误导的情况存在,其内容亦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一些信息内容浅薄,缺乏深刻,且多有错讹,诸如文章阐说的立场问题、观点问题,语句语法使用的混乱,错别字的多见常见,标点符号的随意、失范等屡见不鲜,甚至还有大量不良信息存在。微信的用户以青少年居多,他们的阅读判断力、分辨力等尚不成熟,这样有失严肃规范的阅读是否适合他们,是很值得探讨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长时间地盯着手机屏幕近距离地观看,非常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对眼睛的伤害极大,笔者便有这样的体验,若盯着屏幕观看的时间过久,会觉得眼睛极不舒服,甚至有流泪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阅读效率低下,阅读效果不佳。
传统阅读,除了载体携带不如手机方便,在阅读的随时随地性上略有逊色以外,较之微信阅读,传统阅读的优势十分明显。
首先,传统阅读权威性高。纸质书刊上的信息大多凝结了作者长时间的思考,一般情况下是其人生智慧和知识积累的完美展现,具有原创性,且字斟句酌,严谨有加。
其次,传统阅读舒适性好。它所提供的阅读舒适性是独一无二的,而大多数读者也依然对纸质阅读有着强烈的适应性和习惯性。
第三,传统阅读在形式上更具真实感,且有天然的文化重量,可以使读者更能体会到阅读的氛围和趣味。有人说:“纸质书比电子书更有味道。”此味道,既是书之味,更是文化之味。
第四,相较于微信的“浅阅读”,传统阅读更利于“深阅读”,它更强调阅读的质量,追求阅读过程中的文化体验,重视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能够令读者更深入地投入到阅读当中,不仅可以提供文字之美,更可以通过图书的装帧、设计以及纸张的质感,甚至是印刷带来的墨香,创造一个具有整体美感的读书氛围。不夸张地说,这一系列的阅读享受,只有通过纸质阅读才能够真正获得。
第五,传统阅读还具有保存性好的优势,不像电子阅读产品那样轻易地就出现乱码,或是其他的技术性失误,以至于完全丢失,造成阅读无法继续的可能。
总的说来,传统阅读不仅可以精挑细选、触摸真实,更重要的是可以静心品读、咂摸玩味,这个过程所带来的愉悦和舒适是任何信息渠道都无法替代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当选择微信进行阅读时,更多的是一种获取信息的需求,而真正要求取文化品格和思想魅力时,回归传统阅读仍是不二选择。
当然,微信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并不矛盾,更不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关系,二者会各自作为对方的有益补充而长久地并生并存。作为普通读者,应该充分认识并利用两者各自的优势为自己的阅读服务,两种阅读方式的互相补充,将增多人们的阅读时间,扩大人们的阅读选择范围,提升阅读效率和质量,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
南宋学者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此论可谓深得阅读之旨。由此,我们只想说,在微信时代里,千万不要放弃了传统阅读,传统阅读不但不应偏废,不应被“打入冷宫”,反而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