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经营“鼓”了职工腰包
近日,记者在乌马河伊敏林场、北货郎森林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看到林场职工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清理种植大棚里废弃的菌袋;不远处,新的加工、冷冻车间尚建设中,职工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该基地占地面积14.3万平方米,拥有生产大棚80多栋;香菇温室大棚200栋,可日产菌包30000袋。
职工王世军说:“采摘旺季,一天能出近100公斤香菇,市场价是每公斤9块钱左右,一天就是1000块钱啊。”他说,自己是食用菌种植的受益者,以前靠伐木头营生,一年到头赚不上几千块钱,现在承包种植大棚,一个月的收入就有几万块,收益翻了好多倍。
林场工作人员介绍,北货郎食用菌项目引进后,采取“公司+基地+职工”的运行机制,致力打造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一些职工已经受益,现在生产规模正在扩大,预期会有更多的林场职工直、间接受益。目前,场区职工自主创业已有452户,涵盖种植、养殖、餐饮、物流等多个行业的40余个项目。
在职工李春燕3000多平方米的猪舍里,几乎闻不到特殊的气味,正在饲料粉碎机旁工作的李春燕看见记者,边拍打身上的灰尘边向记者迎了过来,因为刚出栏几十头育肥猪,她的脸上还挂有一丝喜悦。“我是2011年开始繁育母猪,并逐步扩大规模的,现在圈里8头母猪产的猪仔基本能保证一年出栏200头肥猪,纯利润5万余元。”李春燕快人快语地介绍说。
看着圈里酣睡的肥猪,李春燕接着说:“听说现在森林猪的效益不错,我也想试试。”话语里透出林区人所独有的坚定和果敢。李春燕和丈夫原来都是林场的伐木工人,如今已成为养猪能手,并正在积极努力地用勤劳的双手编织更加幸福的生活。
和李春燕一样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的还有职工邓波,去年7月,有着20多年养殖经验的邓波,投资500多万元,在伊敏林场建立30多栋狐狸舍及配套加工车间、冷库,引进种狐2000多只。邓波原是友好区林业职工,后因原址动迁便在伊敏林场安家落户。邓波的期望是让自己的狐狸皮毛在河北尚村立稳脚跟。他说:“尚村是世界皮毛集散地,那里的客商很喜欢咱这儿的皮毛,我要努力把这个销售渠道打通,把生意做到尚村去。”邓波的笑容中透出一丝坚定。
据介绍,伊敏林场在做到亲商安商之外,还积极鼓励党员领导干部和林场职工群众创业致富,对自发创业的给予场地自主、政策从优、项目候选、贷款辅助等多方面的扶持帮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职工自营经济蓬勃发展,初步实现了以林区生态主导产业为龙头,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新格局。本报记者刘斌张文通刘东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