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评头论足 正文

新华网评:慰问困难群众,要“慰”更要“问”

http://yichun.dbw.cn   2015年12月28日 15:12:44

  庞书纬

  岁末年初,全国多地面向困难群众的慰问活动陆续展开,其“流程”和往年大同小异:先让基层单位选好“困难典型”,相关领导随后如“赶场子”般奔波于慰问对象之间,就连慰问品基本都是“标配”:一袋米或面,一桶油,一笔慰问金,常常还有来自新闻媒体的“长枪短炮”作为“佐料”。对此网友调侃:“握手递上米和面,寒暄拍照展笑颜。三五分钟走一户,群众说啥没听见。”

  平心而论,岁末年初的慰问活动,对解决群众困难、密切干群关系,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笔者认为,慰问活动不仅需要领导亲力亲为送上慰问金、慰问品,更需要他们在面对面、心贴心的“问”中,发现群众的实际困难,进而为“精准帮扶”打下基础。

  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即使是困难群体,利益诉求也日益多元化,对每个家庭、个人而言,致贫原因各不相同,脱贫所需的“抓手”也自然千差万别:家庭成员长年患病的,往往期待基层医疗环境的全面改善;有多个孩子读书的,往往希望助学、奖学制度更好覆盖;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往往期盼更好的技术、信息服务,等等。所有这些要求,都需要领导俯下身去,真正和困难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在在嘘寒问暖中,切实了解到每个家庭、每位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更为精准的帮扶。

  此外,对许多困难群众而言,除了物质上的帮扶,精神方面的关爱同样必不可少。很多人真正需要的,常常不是一袋米、一桶油,而是平等的对话,真诚的沟通。这更需要相关领导通过推心置腹的“问”,打开群众心扉,让他们在畅所欲言中,切身感受到来自政府、社会的温暖。

  慰问困难群众,要“慰”更要“问”,小小一个“问”,其实有“大学问”。笔者以为,把握“问”的学问,光靠领导岁末年初深入群众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对困难群众的具体困难与诉求,进行更为细致的调查记录、分析归类,并逐步建立、完善与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对接、共享机制。只有当信息、资源的壁垒被真正打破,扶危济困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精准化,困难群众自我脱贫的能力才有可能得到质的提升。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李春红
红松画派 添彩我市书画摄影展
    气势磅礴的兴安岭,巍然屹立的红松、栩栩如生的林区英雄画像……
温暖的午餐
    当市妇联和超星电子有限公司的慰问组把热乎乎的饺子送到她手上时,阎发琴和工友们顾不得休整,……
衔着乡愁归来的《海东青》
    主要作品有《林青霞今昔》、《原色舒淇》、《酒井法子传》、《铁血男儿》、《台北女生》……
热点推荐
学生减负为何家长不买账
    学生课业负担重、补课多,其实学生家长也是“受害者”。
新华网评:发展校园足球何须“满城尽跳足球操”
    12月9日是“世界足球日”。2015年作为中国足球的“改革元年”,……
低价旅游是贪心还是欺诈
    低价旅游,却透着许多不确定性,价格低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