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儿童玩具商店,看见做工精细、形象惟妙惟肖、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时让我们啧啧赞赏,几分感慨和叹息……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上世纪60年代,在我儿童时代,玩的是木制手枪、大刀、弹弓子、八号铁线推钢圈、摔泥炮、冰爬犁、滑冰板、柳笛(俗称叫叫)、布口袋、皮筋等,当时,玩得虽然也很开心,但与现在的儿童玩具相比,真是天地之别。
这些玩具大多数是自己手工制作。摔泥炮是4岁左右几个娃娃聚在一起,守在涵洞边用黄土和泥摔泥炮,轮到谁谁就将事先准备好的泥团中间弄成凹型,用尽全身力气摔,按摔破洞的大小其他人给补充泥团。弄得小手儿、小脸蛋儿、衣服上全是泥土,遭到父母的训斥或打骂。
到了5—6岁时,我闹着父母要木制手枪和大刀,父母能自己做的算是能耐人,不能做的就得求人做。造具的人仿着手枪和大刀的模样用木材制作成型,再用墨汁涂黑。孩子们用做好的玩具打冲锋仗,刚做好那会儿,怕兄弟姐妹要,常常是抱着睡觉。
7岁左右的时候,仿照大人的自行车把废旧的窗户扇按照身高锯好修牢,选择一端当车头钉上把手,窗扇下前后两端钉上4个用硬木小杆锯成的轮子,骑在上面人拖着车跑,嘴里还一个劲儿地喊着“叭叭叭”的汽笛声。
7岁以上的孩子身体有了力气,开始自己用八号铁线围成“Y”型,在上端拴好用车内胎剪好的皮筋,再在皮筋两个接头固定成“口”型皮兜。做好后,用黄泥揉成豆大的圆球当作弓弹,可以用它打鸟或打柳枝上的“毛毛狗”。这种玩具一直玩到青年时代。
6—8岁左右,用八号线做成推钩,将拖拉机机体内牙钢圈放在钩里,边跑边推,经常还用它比赛。□张鸿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