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出生地是吉林省桦甸县。1975年夏,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工程兵130团司令部参谋的我,一个人奉命赴吉林省桦甸县执行调运木材的任务。有幸回到故乡工作生活了半月有余,期间发生了几件有趣的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故事一。找到了久别多年的亲人。我的父母是从祖籍山东逃荒到吉林,解放后来到黑龙江伊春林区定居的。听妈妈说,全家在吉林桦甸生活了20多年,她的舅舅现在仍居住在这个县城里。我到达工作地后,即向我住宿的招待所服务员打听,“你们这里有没有一个叫马省三的老人?他是我的舅姥爷啊。”她们立即回答:“有啊,家住南十字街附近,还是一个有着两个媳妇的老人呢。”她们的回答令我喜出望外,“对头,我的舅姥爷是有两个媳妇。”
随即,我按照服务员指点的地址前去寻找。当时的桦甸县城不大,半个小时工夫我就找到了舅姥爷家。推开门一看,屋里有两个年过半百的女人在做家务。听我说明来意后,她们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不一会儿,一个年逾七旬的老汉急匆匆地赶回家中,一把拉住我的手,痛哭了起来。双方介绍了彼此情况后,我才分清,这个75岁的老汉就是与妈妈分别多年的我的舅姥爷,那两个女人就是我的大、小舅姥姥(解放前,舅姥爷开过理发铺,家境殷实。因大舅姥姥不生育,舅姥爷又娶了小舅姥姥,这种一夫二妻制是旧社会遗留的产物,难怪在当地那么出名)。他们更早已知道,站在面前年轻的解放军军官就是自己外甥女的长子。剩下的时间,就是彼此诉说双方的情况。亲人相见,令人唏嘘不已。特别是我翻阅了一张张妈妈年轻时美丽的照片,倾听亲人讲述妈妈过去的动人故事时,妈妈的伟大形象顿时在心中矗立,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故事二。我为姥爷姥姥去上坟。听妈妈说,解放前,贫穷的一家人生活艰难。姥爷病故时姥姥才38岁,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度日,其难度可想而知。妈妈出嫁不久,年仅10来岁的小姨和48岁的姥姥相继离开了人世,只剩下妈妈和弟弟相依为命。给故去的亲人扫墓祭奠一直是妈妈的心愿,无奈路途遥远未能实现。真是天赐良机,我想利用在这里出差的机会,替妈妈了却这个心愿。
一日,由小舅带路(小舅姥姥生的儿子),我俩乘船渡过辉发河,来到城南山坡埋葬姥爷姥姥和小姨的墓地前。先是除去坟头上的荒草,接着用铁锹培上新土,最后用红油漆把墓碑上的字重新描写了一遍。一切完毕,向逝者行三鞠躬礼,代替妈妈献上她的祷告后,悲痛离去。返回部队后,我写信给妈妈,把我替她祭奠故去亲人的经过作了汇报,妈妈读了此信,心潮滚滚,热泪纵流,我的孝举令她感动不已。
故事三。我执行任务的方式很特别。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准备在吉林省白山地区建造一个水库发电站,急需将被水淹没的库区里的树木全部采伐掉,我团奉命派出一个连的兵力到此执行伐木任务。 (下转二、七版中缝)
(上接第八版)我这次来桦甸,就是将他们伐掉的木材发回团部驻地的。现在回想起来,感到很有意思呢!出发前,我带的都是10元面额的人民币,几千元就是厚厚的一叠,携带起来很不方便。为了安全,我事先缝制了一个像妇女乳房罩似的小布袋,把钱分几层放入其中,绑在身上,外面再穿上军装。虽然胸部显得像女一样丰满,乘车、住宿、行走,常常引来他人异样的目光,但却换来了执行任务中资金的安全。到达目的地后,我即去火车站请调车皮,而后雇请搬运工把我团战士采伐的木材装上火车,认真清点核对无误后,到车站财务处将军服内装在布袋中的巨款拿出付清运费后,我心爱的小布袋顿时瘪了,我的悬着的心终于像一块石头落了地!
故事四,我去看望执行任务的连队。在桦甸山区执行伐木任务的是我团3营12连,他们来这里执行任务已半年之久。战友们远离营房和首长,他们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令我惦记。尽管临行前首长没有交代,但是我觉得作为首长机关的参谋人员,有责任代表首长和机关前去看望他们。
完成木材调运任务后,我通过舅姥爷找到一个当地向导给我带路(连队驻地在距离县城30公里一个名叫夹皮沟的深山里),在羊肠小道中步行了几个小时后,终于来到了连队驻地。我的到来,给战友们带来惊喜!我与战士们进行了座谈。先是送上团首长的问候,而后征询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会上,他们没提任何条件和要求。实际上,战士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是帐篷,吃的大都是干菜,工作在没有人家的深山老林中,文化生活枯燥。但是大家斗志旺盛,精神状态很好。临别时,战士们久久地拉着我的手说,感谢首长的关怀,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早日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听着这铮铮誓言,我的眼睛湿润了!多好的战士,多好的兵啊!
返回团部后,我特地把代表首长机关看望在外执行任务连队的情况向团长作了详细汇报。首长当即对我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而后,责成政治部门给该连队订购了报刊杂志,派后勤人员送去了生活必需品。不久,我收到了远方战友的来信,得知他们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内心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