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招商变“招伤”
招商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但从各地招商情况来看,有些情况不容乐观。有的地方政府在招商时承诺许多优惠政策,可企业一旦投资了,政策却没兑现几条;有的企业家因不堪忍受地方政府的种种刁难,纷纷撤资撤离,招商变成了“招伤”。
我市在三期迭加、增速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要想成功“爬坡过坎”,赢得未来,重点在抓好产业项目建设,关键在招商。据相关部门统计,从2012年到去年底,我市列入省市重点产业项目68个,总投资338.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77.7亿元。其中,招商项目占了很大比重,招商为我市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强大动力。
政府招商需谨慎,且莫一“招”不慎,将招商变“招伤”。政府是招商最大的主导者,应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招商舞台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写过一篇文章,里面举了一个例子:几年前,一位北方的中年民营企业家投资了某省的一个项目,两年后,中年企业家壮士断腕,毅然决然撤资。他说:“只要你在这个省投资,地方政府的支出都找你要,你不给,他们强行要。地方政府像笑面虎一样吸引你进去,然后,把你像绵羊一样一口一口吃掉,一根毛都不剩。”故事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虽然这是招商工作的个别现象,但也折射出一个严重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服务企业的意识薄弱。如果政府讲诚信,重服务,打造阳光型、服务型政府,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那么,便会引得“凤凰”来。只有政府工作人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才能让每一个投资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让每一个投资项目都能按计划顺利实施,让每一个企业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何愁投资者不蜂拥而至?
当前,为了发展经济,各地政府都在加大招商力度,想方设法跑项目,千辛万苦争资金,不惜出台“优惠政策”、发放“补贴贷款”。过往经验证明,优惠可以引资却未必能活用;补贴可以输血却未必能救人。事实上,在成熟的投资者眼中,良好的投资环境比优惠政策更有吸引力。政府只有不断创新招商机制,抢占创新制高点,才能在招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赢得胜利。
以深圳为例,深圳市成立了投资推广署,全权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全市的招商工作,改变了以往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现状,整合了全市的招商引资资源,形成了工作合力。根据重大产业项目招商的实际特点,实行以产业为中心、意向为引导,高度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同时,还构建起现代投资推广体系,囊括了“城市营销”、“招商选资”和“企业服务”三大主要功能。深圳市在招商方面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使得该市成为“无障碍投资深圳”,吸引了众多世界五百强企业和国内外大企业前去投资。
总之,政府真正搭建好招商舞台,八方客商就会慕名而来,招商也就不会变成“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