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园区里
文化园区内的茅草屋。
墙上挂着刚穿好的红辣椒,地里还有一大片秋白菜,菜地后是几间茅草房,深呼吸,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走进金山屯区历史文化产业园区,这里的乡土气息孕育出一幅别致的画卷。
文化园区时代印记
金山历史文化产业园区是在现有金山屯博物馆基础上,东起卧象山、南至金铁路、西至原金山屯区交通局办公场所、北至汤旺河,规划建设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园区。以年代、时间、事件为主线,由五区三馆二基地组成。五区为“激情的岁月”、“年代的印记”、“岁月的变迁”三个林业文化展示区及“抗联遗址”展示区、“金祖文化探秘”展示区。三馆为“城镇规划馆”、“金祖博物馆”、“动植物资源馆”,二基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写生基地”。金山屯区以历史文化产业园区为开发平台,深入发掘创业文化、抗联文化、金祖文化资源内涵,在观景、造景、借景上下功夫,实现文化成果转化为旅游成果,以文化创品牌,以文化促转型,以文化聚人气,以文化增繁荣。棚户区改造后,为了再现小镇历史民居,让人们感悟、回味小镇的历史变迁,让旅游业更多的惠及百姓,增加百姓收入,该区将金山博物馆西侧改造成特色餐饮对外出租,让原本静美的旧民居成为休闲观光的景点,给金山百姓及游客提供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这是年代印记展区的一部分,年代印记展示区展示了不同年代的房屋、生活用品和生活原貌。在拆迁的平房中,选择有年代代表性的房屋进行保留,并将年代久远的早期林业工人居住的如地窨子、板夹泥等简易房融入其中,通过对比展现城镇面貌和居住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茅屋板障世外桃源
于有和在园区内租了一块地方。“三年才1000元房租,我现在一天就能挣500多,房租钱不到两天就出来了。”见到记者来采访,老于笑容满面地介绍着他的田园生活。茅草屋旁边,他开辟了一块空地,白菜、萝卜、苞米样样齐全。前几天下地收获后,有的成批卖了,还有的直接交给后厨,做成新鲜美味的农家菜,供游客品尝。坐在茅草屋里,品尝着农家菜,游客们乐不思蜀。仔细打量这间茅草屋,灰黄而厚的草顶,蓬松还不漏雨,墙壁上挂着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俨然一个农家小院。于有和说:“听老辈人讲,林区开发建设之初,大部分民居是茅草屋或板夹泥房。茅草、油毡纸做房盖,拉合草辫子、泥坯子、板夹泥做墙,房前屋后都有个小菜园。我的小菜园现在还有点秋白菜没收,等这块地收了,我再琢磨干点别的。”
手工煎饼 园区飘香
刘颖正在摊煎饼。
于有和的邻居刘颖这几天特别忙。清晨,天刚亮,刘颖就准备干柴生火。她家是摊煎饼的,在金山屯,提起刘家的手工煎饼,无人不知。今天,刚接了200张的订单,所以起了个大早。只见刘师傅把和好的材料往热气腾腾的大铁板上一摊,顺手用一块带杆的直板来回在铁板上画几下圆圈,不到一分钟,一张煎饼就摊好了。炉子里的火有点旺,她在灶坑里压了几块柴火。200张煎饼两个多小时搞定。刘师傅开始装袋,7张一袋,5块钱。打包好后,她把煎饼装在箱子里,准备去送货。刘家的手工煎饼不仅是早市上的抢手货,外地客户也都慕名而来,前几天,还有北京的回头客预订了100张。刘颖说:“在茅草屋里摊煎饼,别有一番滋味。我才搬来没几天,以前房子没拆的时候在家里摊煎饼,现在虽然住上了楼房,但看家的手艺不能丢。” (董永 本报记者 崔蕊 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