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生态优势 拓展旅游经济带
近年来,嘉荫县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产业伴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全县A级景区总投资逾8亿元,年接待旅游人数近40万,实现年旅游业总收入逾2亿元。经过多年投资建设,如今的嘉荫中俄界江旅游区、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和嘉荫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已经成为享誉全省、知誉全国的4A级景区,并正在等待5A级景区验收审批。目前,嘉荫县已初步形成了集行、游、住、食、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体系,以天然绿色生态为主、金色欧陆风情为辅的旅游经济带已初步形成,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打造精品线路
通过多年来对全县游客的基本情况进行资料统计和调查分析,嘉荫县科学制定了“横向成线、纵向成链,横纵相连”的现代旅游网络。在嘉荫口岸闭关的情况下,上与黑河沟通,开展了中俄恐龙文化交流会等活动,保持了对俄旅游的连续性;下与萝北合作,建立客源互送机制,保障了旅游链条的完整性;南与哈尔滨中国国际旅行社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实现了嘉荫县“丁”字型旅游线路的全面开通。同时,嘉荫县努力在产品的供给上做文章,据该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嘉荫县以‘三园、两岛、一江、一湖’的旅游总体框架,加强了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遗迹保护、茅兰沟服务区、太平岛等老景区建设,并谋划了江上乐园、卡丁车等娱乐项目,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同时,嘉荫县将充分利用水上资源,开发马连、下站河等沿江观光旅游,形成恐龙馆—茅兰沟—朝阳镇—马连村—下站河的闭合式水上旅游线路。扶持民间资本开办具有俄罗斯风情及地方特色的饭店、“农家乐”、“渔家乐”;谋划建设乌拉嘎金矿遗址公园项目;打造鄂伦春、俄罗斯等旅游文化演出节目。
提升服务水平
“真没想到旅游可以这么贴心,吃、住、行都不用再操心了,可以撒欢地玩了。”一位游客开心地说。在嘉荫县城周边的旅游景点,公共自行车随处可见,或三五成群,或一字长龙,有本地游客,亦有外地宾朋,公共自行车骑行已然成为嘉荫旅游不可或缺的环节。多年来,嘉荫县旅游局人性化地遵循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策略,牢固树立游客思维、琢磨游客心理、模拟游客行为、顺应游客习惯、聚光游客眼球,把工作重心和精力主要投放在单个市场主体无法自行完成的事情上,做好整合、聚合、融合,鼓动、调动、联动的文章,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综合协调、宣传推介、行业指导、监督管理的大协调、大服务职能。集全县之力,投资1000余万元对新老景区的景点景观、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进行了新扩建,对步道加装了仿生护栏,增设公共自行车网点20余处,购置公共自行车500余辆。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旅游从业人员定期培训,成立了节假日游客住宿协调办公室,增设了旅行社业务咨询窗口、租包车咨询处、公共自行车办卡处等旅游服务窗口。切实做到了游客做主人、旅游企业做仆人,旅游部门做家人。
创新营销平台
打开嘉荫县旅游局的推介营销网站,采摘园内直径半米多的金色大南瓜、挂满棚架的各色果蔬,峡谷内布满苔藓的千仞峻壁、倾泻而出的磅礴水瀑等摄影作品便瞬时抢入眼睑,使人如临其境。该县积极布局全市“干”字形旅游发展框架的同时,紧抓“旅贸兴县”的核心卖点,与黑龙江卫视《一路向北》栏目组合作,借筹划举办“情定龙乡、有缘一生”中俄国际集体婚礼活动之机,推介宣传全县旅游资源,聚焦“绿色嘉荫生态游、黑色农业采摘游、金色欧陆风情游”,唱响“龙吟古今、神秘嘉荫”的口号。健全完善了线上(网络)营销平台功能,逐步扩大线上旅游交易规模,持续发挥传统营销平台作用,使“两个平台”优势互补。目前,系统化、市场化、实体化、具有实效性的市场营销体系已初步形成。同时,嘉荫县还将在深入调研县域旅游总体情况,摸清、摸准、摸实当前县域旅游的特色优势卖点、历年发展趋势、数量回落原因、存在问题症结的基础上,持续完善旅游营销工作。(本报记者 刘健维 曲宏梅 见习记者 刘东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