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成为西林区经济发展“新常态”
“这儿离我家近、环境又好,每天我都要来这里散会儿步,练练太极剑,感觉真不错。”近日,在西林区汤旺河文化主题公园内,老杨边散步,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老杨家住南苑小区,距离公园只有200米的距离,每天早晨他都迎着晨曦到公园里锻炼身体。
在老杨笑容满面的背后,有着西林区多年来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汗水。
一条思路开创一项绿色事业
该区把生态建设当做造福子孙后代的头等大事,响亮地提出了“生态立区、工业兴区”的发展战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他们立足实际,利用西钢的废物资源,大力开发吃配项目,帮助企业从工业废水里“捞油水”,在工业废物里“找金矿”,巧用钢渣、水渣、粉尘等工业废弃物,串起“绿色链条”,使过去造成严重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变成了如今的“宝贝疙瘩”,推进了“生态工业”落地开花,实现了绿色与经济效益共赢。
生态建设离不开经济发展。该区引导企业挖潜改造,培育扶强天源炉料、龙钢兴达等多家龙头企业,取缔了一批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形成了钢铁冶金、矿业开发、有色冶炼的产业链条,保证了产业之间、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之间相互配套,从根本上减少了重复建设,杜绝了资源浪费。不管是在蔬菜大棚,还是在工业园区,该区明确规定,只要是农药、化肥等污染项目,不管投资多大、效益多好,一个不要。与污染沾边的化工、建材等项目,开工前先论证污染治理,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也一个不要。
一组力作成就一座绿色钢城
位于莲花景苑的小西林河,昔日被群众戏称为“臭水沟”,经过河道综合整治,如今已旧貌换新颜:河水清澈见底,两岸风景如画。 面对自然禀赋不足的状况,西林人充满灵性的创意之举造就了一个个生态建设的“点睛之笔”,成为人工生态建设的典范。他们把破败不堪的小巷变成山水相依的主题公园,把公路两旁杂乱的荒草地变成主题文化墙,把城中心路段建成有100多种植物铺就的城市“绿肺”……几年来,该区以公共绿地、公园为重点,以道路绿化为骨架,构筑成点、线、面结合,乔、灌、花草并茂的城市生态体系,先后建成了汤旺河文化主题公园、文化游园、小区绿地、沿河风景带,形成了绿树环抱,花草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态城市格局。城区绿化面积达到6.5公顷,种植各类花卉22万株,形成了一街一品牌、一街一特色、一街一风景的道路景观,现在的西林区,三季有花,四季长青。
看西林的生态城市建设,一定要看西林的水。2006年,该区投资4600万元修建了库容为850万立方米的龙泉湖水库和生活饮用水处理厂,每年可供应生产、生活用水1890万立方米。该区还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龙泉湖水库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巡查,从源头上控制住水源被污染的可能。同时,在饮用水水源地设立一级、二级保护区,在一级保护区内设置围栏,防止牲畜粪便、生活垃圾等污染物进入水源地,确保百姓饮水安全。
一种意识打造一个绿色品牌
该区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区工作重要的考核指标,列入年终综合考核和精神文明创建评选中,把指标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上,确保生态建设深入人心。该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改造建设了汤旺河文化主题公园、文化游园、水上公园等景点,还将逐步开发四公里观日出、雾凇景观带、暗河、融洞风景旅游等项目,形成自然、绿色,富有西林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该区注重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类教育体系和教学计划,让生态文明教育走进中小学、幼儿园,引导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树立生态价值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医院”和“生态社区”、“生态校园”等系列创建活动,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打造生态工业城。同时,开展绿色生活、绿色出行、向白色垃圾宣战等活动,让低碳观念深入人心,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山水钢城,德善西林”生态城市品牌。本报记者陈晓亮郭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