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要闻 正文

“牛经济”让曙光村牛起来

http://yichun.dbw.cn   2016年07月13日 08:53:37

  陈刚本报记者刘少博李娜

  谈起友好区曙光村,那可是名副其实的“牛村”,确实“牛”。全村210户中有22户养殖肉牛,存栏361头,而且“牛村”的规模还在不停地壮大,“牛经济”也越做越大,生活更是越来越“牛”。

  昔日,友好区曙光村以发展蔬菜大棚增加收入,但蔬菜的销售一直处于被动找市场、寻销路的阶段,而且投入大收入不稳定。怎样既能将土地的价值进行转化,又能降低市场因素对农作物价格的影响,成为摆在村民头上的难题。村民在摸索中逐渐改变思路,将种植与养殖结合,发展肉牛养殖。

  如今,曙光村在致富路上“牛”劲儿十足,村里把3000多亩耕地改种大豆、玉米,基本不外销,连秸秆都用作肉牛饲料。牛肉价格稳中有升,以粮价兑比,全村年增加收入150万元。村民们想着一年比一年好的市场,数着口袋里越来越多的钞票,心里乐开了花。

  冯学理和妻子柏松岩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1991年的只有一头牛,发展到现在已有一间320平方米的厂房,存栏肉牛45头。此外,家里的80多亩土地依然种着玉米,不过都已成了牛儿们的饲料。

  “养牛一年的收入怎么样?”记者问。柏松岩回头看了看棚子里的牛,乐呵呵地说:“现在10多万吧,这些年生活全靠它们了。”“养牛都20多年了,每天围着牛棚转。养牛跟养孩子一样,夏怕雨水,冬怕风刮,一日两餐吃什么、吃多少,都很讲究。”

  又到“饭点儿”了,柏松岩双手捧着盛满秸秆的大盆,牛棚里顿时躁动起来。趴着的、卧着的,都乖乖地站起来凑向食槽,不停地抽着鼻子闻,一眨一眨地大眼睛全都牢牢地盯着她手里的大盆。

  趁着它们吃的正香,柏松岩也不闲着,轮起铁锹就开始撮牛粪。“撮牛粪,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就得赶上它们吃食的时候,要不压在身下的牛粪铲不到。”清理完,柏松岩的脚上早已溅满了牛粪、牛尿,头上的帽子都已经湿透了。她拄着铁锹指着一头皮色光滑、个头肥硕的牛犊高兴地说:“你们看看我家这头牛多能吃,长得多带劲,这是去年出生的。”

  柏松岩算是曙光村养牛“元老级”的人物了,她的致富经就是从一头牛念起的,自己琢磨养殖技术,研究繁育。到2012年,前期的心血和汗水终究得到了回报,规模扩大到30头,收入也翻了好几倍。

  跟着柏松岩一同养牛的83岁刘万发老人,还有同村的周友志和姜红夫妇同样也“牛”起来了。尝到甜头的他们也正合计走合作社发展的道路,他们都知道只有抱团经营,才能将市场做强、做大。

  曙光村中的“牛”人其实还真不少,在今年4月同村的养牛大户关艳军成立自己的养殖公司,决心要进行规模化养殖,将养殖与加工、销售无缝链接起来。

  前不久,关艳军就在附近买了一户300多平的厂房要作为牛肉加工厂房。关艳军充满信心地向记者说:“我们家牛的品种纯、肉质好,但还需要牛肉深加工、建立自己的品牌,才能提升牛肉的附加值。这样养出来的牛不但能销出去,还会有更好的价钱。”

  经过几年的努力,村里养牛业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规模化养殖的道路越走越宽,大家的劲头也越干越足,老百姓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曙光村坚持靠一个“牛”字真的“牛”了起来。

作者:    来源: 伊春日报     编辑: 李雪萍
我市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红歌嘹亮,唱出林城儿女对党的无比忠诚;
续写“春天的故事”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视察黑龙江,首站到伊春。
热点推荐
学生减负为何家长不买账
    学生课业负担重、补课多,其实学生家长也是“受害者”。
新华网评:发展校园足球何须“满城尽跳足球操”
    12月9日是“世界足球日”。2015年作为中国足球的“改革元年”,……
低价旅游是贪心还是欺诈
    低价旅游,却透着许多不确定性,价格低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