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经开区为基 务转型富民之实
——翠峦区实抓实干不负总书记重托
本报记者郭盛起
时下,走进市生态经济开发区,顿感发展的热浪袭人,60万吨高锶矿泉水建设工地冒雨作业,黑尊集团黑木耳大棚已摘下第一茬耳,一辆辆满载商品的货车呼啸而出,管委会办公室人头攒动,问政策、选地点、谈投资……快节奏、高效率的经开区正在用它的实际行动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翠峦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也将经开区作为了第二办公室,全身心投入到园区的建设管理之中。一份荣耀、一肩责任、一声承诺,他们拿出了十二分的努力和担当。
记者找到翠峦区委书记杨国利的时候,他正从食用菌大棚里出来,从早上6点开始,他跟职工在大棚里边谈边忙三个小时,经算账、算细账,得知记者的来意后,杨国利说,我们正在讨论这种木耳的收入问题,一个棚投资3万元,挂3万袋木耳,一茬春耳保守估计收入4.5万元,再加上一茬秋耳,不仅年内收回投资,还有利润,职工们都争着要继续扩大规模呢。
谈起总书记的这次考察调研,杨国利显得很兴奋,他说,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到我省考察,首站来到伊春,而且在伊春的第一站就来到咱们生态经开区,这对我们翠峦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一定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立足资源保护,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群众致富上下功夫,争取让翠峦区的经济发展得更好,人民更加富足。我们要切实抓好产业项目的生成,依托生态经开区这个所辖优势,围绕园区已经落地投产的项目,积极谋划新项目,实现产业关联和跨界融合。我们根据60万吨高锶矿泉水项目的落地,积极与韩国企业对接洽谈,已谈成化妆品、护肤品和保健饮品生产项目,今年也即将上马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包装纸箱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以现有的项目为依托,进一步拉伸出的下游链条。相信通过全市“180计划”的扎实推进,将来会有更多的项目落户经开区,辐射的范围更加广泛,合作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
杨国利说,近年来,翠峦区按照省、市委要求,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不仅对区址内的棚户区进行了全面改造,而且结合生态移民,将2800户林场职工迁到山下,让他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区内人口的骤增,给就业造成了压力,为此,我们一方面为有就业需求的职工提供公益岗位,一方面根据经开区内落地企业的用工需求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并且以组建劳务服务公司的形式,科学系统地帮助他们实现二次就业。今年经开区新增就业岗位650个,大多都是翠峦本地人,每人每年收入基本都能实现2.5万元。
正谈着,翠峦区区长赵喜义风尘仆仆地走进展厅,他刚刚到高锶矿泉水的施工现场看了一圈,向项目负责人询问近期有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天一趟经开区已经成了他的固定工作。赵喜义伸手抹了一下额头的汗水说,现在的经开区,一天一个样,一个月就大变样,施工黄金期,哪家企业都在争分夺秒地抢进度,咱们就得为他们做好贴心的服务,这是市委、市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总书记这次考察,给我们每一户企业、每一个人都打了一针强心剂,在倍感荣耀的同时也深知重担在肩,所以,只有扎扎实实地把经开区建好、把经济发展好、把转型抓好,让百姓致富,才能不负重托。作为政府,我们就是抓落实,今年全市“180计划”的项目将全面落地,必须要对接服务好,让每一个项目都顺之又顺,同时还要积极搞好与省和国家的在园区政策方面的对接,争取拿到更多有利于园区发展的政策,让我们的经开区更加壮大。
现在经开区已经成为翠峦转型、职工致富的希望所在,今年,翠峦区每个林场都将有一个项目落户到小微创业园,有山野菜加工、林蛙油精深加工、食用菌加工等等,基本都是围绕森林食品开发这条主线走的。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异常高涨,项目已经选准,资金也筹集到位,现在他们都在外地考察对接市场,充分调研后才能投产,并不是盲目地干,因为他们都是采取股份制合作的方式,每个人都非常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