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长”补“短”发力跨越
——南岔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纪实
宋勐本报记者贾春华
“一定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内涵,准确把握讲话精神实质,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奋力走出南岔全面发展的新路子。”这是南岔区委书记刘国庆在区委中心组专题学习总书记讲话时提出的要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3月29日至30日,为进一步深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提振发展信心,确保总书记的要求在南岔落地生根,切实做到“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南岔区党政考察团一行36人在区长李纯厚的带领下赴肇东,对肇东市绿色食品产业园区进行了参观考察。考察团先后来到黑龙江大庄园实业集团、肇东市翠花集团、伊利乳业、冰榕生物科技公司等企业考察了产业项目,详细了解企业运营模式、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
据介绍,肇东市绿色食品产业园区把国际贸易、现代生态农业、生态牧业、食品工业园区、农牧业、旅游产业作为企业扩张和发展的机遇,以绿色、低碳、安全为方向,以建设“绿色菜篮子”、“有机米袋子”、“安全肉案子”、“放心奶瓶子”为目标,全力推进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用集团式发展的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贸易,不断做大企业经营规模,走出一条综合式利用、循环式发展的路子。
在考察期间,南岔区党政考察团与冰榕生物科技公司进行了深入接触。冰榕生物科技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杏鲍菇为主要产品的企业,年生产能力1600万袋,1000多万斤,经过接菌、装袋等工序后,55天左右进行采摘,产品以销售东北市场为主,市场前景十分看好。考察团在听取了公司情况介绍后,仔细了解公司的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所考察的项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察学习,参观了接菌室、出菇房、培养间。在了解了杏鲍菇种植优势、技术收益以及建设成本等情况后,感觉杏鲍菇同样适合南岔发展,当时就邀请企业负责人到南岔实地考察,寻求下一步的合作。
在考察中,南岔区政府考察团走一路,学一路,看一路,议一路。每到一处,都深受启发,切身感受到园区企业多元化经济发展格局、多重效益目标带来的震撼,不仅开阔了视野、学习了经验,也启迪了思路。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全产业链的企业发展规模,给考察团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对比中看到了差距,在交流中学到了经验。一致认为,肇东市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内企业的很多项目,和南岔都有共通之处,同样适合南岔发展。同时,考察团还与园区部分企业达成了共识,诚邀请企业负责人到南岔实地考察,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中寻求合作,共谋发展。
“肇东市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内企业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项目选得准、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在做大做强中创造和积累的经验,既有企业自身扩张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又有鲜明的现代企业发展特色,对南岔的发展有很强的指导和启示作用。通过对比,更增强我们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这是南岔区区长李纯厚带领政府考察团赴肇东考察回来后说的一番话。
一个月来,南岔区结合考察学习情况,经过反复论证后,就肇东市绿色食品产业园区经验与全区项目的实际“嫁接”作出了部署,成立了关联产业项目推进服务组,立足长远,抓规划制订。各乡镇、林场所也结合实际情况谋划了发展项目。目前,区、乡镇(场所)已经对确定的重点项目进行了推进。
找准短板,补齐短板。依托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优势,积极寻求与肇东园区企业合作的机会,坚定做大做强现代农牧业的决心。
南岔区按照“引导不强制”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 将通过抓示范、抓样板、抓推广,突出优势,做出特色,集中精力打造扶持一批样板典型,引导带动群众规模发展。通过组织职工群众实地观摩考察和建立示范户的形式,引导职工群众转变传统种植观念,优化调整种植结构,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扩大发展水稻、棚室蔬菜、脱毒马铃薯等高效农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千方百计解决原料来源,稳定食用菌生产规模,推广棚室立体栽培模式。着力推进以“两牛一猪”、林下鸡、林下鹅、毛皮动物为重点的生态畜牧养殖基地建设。立足于完善林果、林菌、林药、林菜、林畜、林(苗)木、林游、林加(木业加工)等林下经济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加强龙头企业引建。加快推进平欧杂交大榛子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进程,扩大榛子种植面积,力争达到2200亩。在太平所种植蓝靛果1000亩。目前,仅南岔亮子河林场就已养殖肉牛192头。
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走绿色化转型之路,加快奠定北药发展的基础,全面提升现代工业发展质量,实现北药和工业发展“齐头并进”、“比翼齐飞”。
南岔区按照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定位,紧密对接药企需求,加强刺五加、北豆根、返魂草等畅销适育品种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以格润药业为龙头的北药产业,因地制宜的发展符合南岔实际和市场需求的北药品种,力争实现“单品种规模化种植”,打造南岔“北药之乡”品牌。帮助格润药业公司做好独家产品互联网药品销售、林宝药业中药配方颗粒及饮片生产公司建设工作,争做全市北药龙头企业。支持伊春北方水泥公司开展飞机跑道水泥、高铁水泥、防洪大坝水泥等特种水泥的研发和生产,为企业拓展市场提升空间,积极帮助协调余热发电项目的入网手续办理工作。通过组织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活动,积极帮助思克公司、春珠米业公司、沃丰菌糠微生物厂、卓创保温材料公司开拓市场,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支持三兄弟、信诚家具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前瞻性储备开发新产品,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原料等生产难题。今年,信诚家具公司针对欧美等海外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强出口能力,以新产品开发带动出口创汇,全年订单已经排满,将满负荷生产。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按照“做大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的总体思路,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更加主动地爱护“绿”、懂得“绿”、用好“绿”,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环境,做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向绿色要红利。
南岔区强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抓住伊春入围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及南岔列入全市东部旅游线路的机遇,加快推进仙翁山景区的公路、步道、安全护栏、景点休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新建基础设施运转使用。积极争取900万元景区功能建设资金和地质遗迹保护资金,加强对景区的开发与保护。推动南岔旅行社的设立,满足旅游接待和组团的旅游服务需求。与省内外知名旅行社建立业务联系,推介仙翁山旅游,扩大客源量。开展以“家乡人游家乡”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家乡人知家乡、游家乡、爱家乡、建家乡。目前,南岔区正以北京常青市政工程公司管理经营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重点打造“侯鸟式”、“康复式”相结合的新兴健康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运营,着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养老服务业与健康旅游产业统筹发展。
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着项目干。围绕壮大全产业链规模,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和对上争取,既要抓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又要抓铺天盖地的小项目,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加快转型注入源头动力。
南岔区开展务实精准招商,分解落实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实行项目分口服务、处级包保、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发挥南岔的人脉优势,向已经走出南岔的商人、企业家和成功人士招商,鼓励他们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回家乡发展。继续加大本土企业扶持力度,坚持外商内商一起抓,把企业扩容增项列入招商范围,给予本土企业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比较优势,围绕主产业链的延伸,集中谋划、储备一批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为转型发展积攒后劲。全力抓好“180”计划落实工作,力争2个项目落户园区。同时,全力做好对上争取,抓住国家编制政府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计划机遇,继续储备一批对南岔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有明显带动作用和促进作用的重大项目,确保全区有足够的项目滚动实施。
人心思上,风帆正满。“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和谐兴区”发展战略,正围绕着项目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核心主题在南岔全面推进,将越走越快、越走越远……
创业当标杆 “场官”成“猪倌”
(上接第一版)学会了防疫。4年多来,他也记不得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是在猪舍中度过的。然而,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自繁、自养、自防养猪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配种、保胎、繁育仔猪等经验。
如今,王德勇掌握了一套实用的饲养管理和防疫灭病技术,母猪产仔成活率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效益随之提高。而且,养猪实现了公猪纯种化、母猪良种化、仔猪杂交化,使幼崽生长快、肉质好,他依靠着自己不断地钻研和努力在生猪养殖销售上抢占了先机。
今年春节,王德勇和家人心情倍儿爽。由于生猪行市好、价格高,他的养殖场年出栏100余头,获利10余万元。“养猪受市场影响大,去年收入高,前年收入一般,搞养殖也需要平常心,只有埋头肯干、咬牙坚持,生猪价格总有峰回路转的一天。”王德勇淡然地说。
如今,养殖场的效益越来越好,王德勇回想起一路打拼,心存感激地说:“搞养殖的这几年,伊敏林场、区畜牧局和许多好心人都给了我极大地支持,林场在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我最优惠的政策,我还拿到了国家养猪补贴,这些真帮实扶让我受益颇大。”
自己的创业有了方向和起色,大把大把钞票进了兜,家里的笑声也多了起来,王德勇开始回报社会:他把多年积累的养殖技术和经验,无偿传授给周边职工群众,还登门进行技术指导。对有创业愿望的困难群众,他提供仔猪和养殖技术,帮助他们增收致富。附近的养猪户到他这来购买种猪,他都按公道价格出售。养殖户们聚到一起时,他就提醒养殖户们实行科学饲养、规范管理,加快良种改造步伐,他的这些举动深受职工群众好评。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职工李春燕也建立了220平方米的养猪场,搞起生猪养殖,生猪存栏80余头、年出栏180余头;职工李钦胜也办起了自己的养猪场,生猪出栏130多头、年出栏200余头。在王德勇、李桂明等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下,林场营造出“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的浓厚创业氛围。伊敏林场先后有35户职工群众走上了养殖之路,养蜂户11户,对俄劳务输出48户,逐步实现了种、养、采、加、服40余个项目,职工群众干事创业劲头十足。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
(上接第一版)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一定要突出问题导向,应当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