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森林中的小文学馆
2015年,小兴安岭密林深处的桃山林业局图书馆,为省散文创作委员会会长门瑞瑜增设了一个文学馆。这个馆虽然不大,但是,当我们跨入门槛,似乎一脚迈入浩大的文学殿堂,将自己融入这位白发苍苍老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历史年代。
在硝烟弥漫、白骨累累的战争年代,13岁的门瑞瑜从山东老家投身革命队伍,成为部队文工团的“红小鬼”,在“血”与“火”的磨砺中,感悟革命真谛,体验高尚的生死情愫,在多年的火热军队生活中,他一边演出,一边学文化、学文艺创作,在被摧毁的旧世界废墟上,塑造和树起了红色灵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文学根基。后来,军队转战到“天苍苍、野茫茫”的北大荒,黑龙江这片“攥一把都流油”的黑色沃土,就成了他终生难分难舍的第二故乡。
1957年,他考入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完成学业后,被分配到《北方文学》杂志社当编辑,他在为新中国文学青年“作嫁衣裳”的同时,也开始大量创作散发着北方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一篇篇精品佳作让他成为写作散文和报告文学的知名作家。
门瑞瑜生性喜欢绿色的大森林,仰慕凌寒傲雪的苍松,更尊敬在深山老峪中艰苦创业的大山人。他觉得走进林区能让他更具文学生产力,所以将文学的生命之根扎入沸腾的群山、热土。他不仅将中国作协的创作基地——朗乡林业局作为自己的“创作之家”,也经常深入铁力、桃山等许多林业局进行采风和写作,讴歌伊春林区的改革、山乡巨变,宣扬马永顺、孙海军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的艰苦创业精神。同时,他也时常踏上大兴安岭缎造优美华章。他在祖国北疆林区创作的散文作品集《林区小镇》、《林场风雪》、《鹤北冬雪》、《那是松树的风格》、《小镇变大,地球变小》,以清新、优美的笔调和朴实文风,将我省的森林风貌和大山人的精神、品性展现给世人。
他离休后,创作激情依然高涨,几乎每天都在文学作品的谋篇布局中寻找快感,享受着其中的探索与和谐之乐。同时,他还将组织省散文创作委员会、创办《黑土文苑》杂志当成一份愉快的职业,像一头“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拓荒牛,不知疲倦地开拓这片艺术厚土,这已成为他续写人生优美篇章的“退隐”生活。
我们写这些文字的时候,门瑞瑜老兄迄今为止的一切丰硕创作硕果正在被收入那个宁静的小屋,他的可贵文学财产和记忆,被珍藏其中,这些无声的记忆将赐予他新的生命意义和深度。有时,望着这个沉入林海深处的文学馆,我们感叹,真正珍惜生命的人,他过去的智慧结晶和荣誉从不会被时间潮汐轻易涮去,就像那颗海底的珍珠,蒙上岁月沙尘后,它的质仍是光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