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包容” 才会“爱人”
王兴柱
世界要想真正实现大同,离不开彼此包容,国与国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而要想达到世界大同,必须人人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理解包容的实质所在,少怀自私之心,多行仁爱之举,要懂得包容不但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一种境界。
孔圣人曾在《礼运大同篇》中描绘出一个理想世界:社会河清海晏,人民安居乐业,可惜行不通。其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相互包容,“公心”常被“私欲”所掌控,久而久之形同水火,“爱人”之举没有了,“害人”之心却多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修养、见识、禀性、阅历等等都不尽相同,要想和谐共处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包容”却能成为人际关系的一种调和剂。无论什么样的人遇到一起,也无论因什么事而起了争端,只要双方都抱着包容之心来看待对方和处理问题,就能一见如故或冰释前嫌。儒家最精髓的思想就是倡导“天下为公”,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但我们希望有私心杂念的人能越来越少,这样,国家和社会才会美好。
包容与私心绝不是对立的,但私心会挑起冲突,而包容能化解分歧,二者关系是相克相辅的。一个人如果什么事都以自己的利益为轴心,即使跑得再快,也只能是个圆圈,不会走出太远。因为这种人只看到了自己善跑的长处,却无法意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的毛病,为私利而跑,会因戒备或抗拒别人的善意而处于被动。而一个懂得包容的人则不同,他在意却不会去计较别人的过错,以包容之心对待有过错或有缺点的人,指出和帮助别人改正过错和缺点,本身就是包容的完美体现。尺寸有长短,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会犯错或技不如人,如果大家只盯着他的过错或短处群起而攻之,显然是有失公允和大义的。大家只要明白一点就可以了,包容不等于放纵,对待有过错或有缺点的人要一分为二:能改的则给予机会,冥顽不化的则予以痛击。
居家过日子,都难免锅碗瓢勺相碰,而社会是个大家庭,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的人都会出入,产生矛盾和问题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如果大家都能放下“小我”而敬仰“大爱”,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事,即使暂时吃些小亏或受些委屈,也要学会包容和懂得包容,用仁爱之心感动对方。
《汉书·东方朔传》中曾提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古代圣贤的眼里,如果水太清了,鱼是无法生存的;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太完美了,也是根本无法立足于社会的。我们对人或物不能要求太高,更不能只要求别人完美而放松自身修养。包容无处不在,只有真正领略到了“包容”的精神实质,才能活出一个真正的自我,因为学会了包容,才会懂得去爱别人,他看到的世界才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