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生托底 让民心更暖
我市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织牢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为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兜牢底线”等关于民生保障的新要求、新部署。本报从今日起开设“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专栏,陆续刊发系列报道,全面反映全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展示我市在基本民生保障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努力打造践行习近平“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民思想的“伊春样板”。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伊春考察调研时作出的“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的政治嘱托中,“转型发展,民生为要”这一特指要求,全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新形势下的各项民政工作,我市基本民生保障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今,一项项民生暖政、一条条民生举措,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困难群众身边,将林区群众基本生活的兜底保障网织得更密、编得更牢,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社会救助是扶危济困、救急解难的兜底性制度安排,关系困难群众安危冷暖,体现着我们整座城市的爱心和温度。近年来,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我市民生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备,方法越来越科学,制度越来越暖心。
从2020年我市颁布的《伊春市临时救助实施细则》,启动了急难型临时救助异地办理,2021年将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全面下放到乡镇(街道),提升救助实效性、精准度,到2022年出台的《伊春市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实施细则》,完善了我市社会救助制度。在疫情防控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我市及时作出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脱贫攻坚政策有效衔接,全面了解群众生活状况,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履行了民政担当,“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市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市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及部门职责,对社会救助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周密统筹各救助部门的政策资源、救助资源、数据资源,实现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做好困难群众的主动发现、及时干预、精准救助和综合帮扶。
据统计,两年来,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支出基本生活救助资金7.8亿余元,全市城市和农村低保指导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604元、每人每年4395元,增长到2021年的每人每月637元、每人每年4812元。
一项项政策、一串串数字,见证了帮扶困难群众的民生温度。
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前不久,丰林县新青镇居民胡女士被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得知自己今后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她和丈夫轻松了许多。
胡女士,智力三级残疾,丈夫是一名林业职工,因林场没有学校,夫妻带着2个孩子在新青镇租房居住。在3月份的特殊困难群体排查中,丰林县新青镇发现,胡女士的丈夫虽然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现行低保标准的1.5倍,符合低保边缘家庭标准,乡镇将其按“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家庭成员还可享受临时救助以及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其他相关专项救助。
近年来,我市健全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与信息共享,建成覆盖全市、城乡一体、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拓展“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将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主动挖掘一批存在特殊困难但本人不具备申请能力的对象,将“沉默的少数”纳入救助,精准救助特殊困难群体。
随着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两年来,共将15名符合条件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低保边缘人口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12993人享受低保金加发政策。与此同时,继续实施“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开展低保边缘家庭、低保对象认定和救助帮扶工作。截至2022年4月,全市共认定低保边缘家庭8023户、共有61512人获得最低生活保障,1768人获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兜住底兜好底兜准底
“佟大叔,我们给您送东西来了。缺什么,您就跟我们说。尽量少出门,出门一定记得戴口罩”“李阿姨,家里缺啥吗?近期要感到身体不适或生活上有困难,就给我们打电话、发微信。”疫情期间,伊美区民政局与旭日街道工作人员来到低保户家中,这样亲切的问候、暖心的叮嘱,工作人员每天都要讲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及时为他们送去了大米、蔬菜、消毒液等生活物品和防疫物资。
关键时刻,体现责任担当。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我市民政系统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通过组织村干部、社区干部、网格员等基层社会救助力量,采取电话问询、微信视频、入户排查等方式,全面摸排因疫情导致生活困难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及因疫情影响在家隔离,或因家人被隔离收治而无人照料的老人(儿童)、散居孤儿、困境儿童、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对存在生活困难的对象,由志愿者组建爱心车队,为困难群众的就医、物资供应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227514人,全部建立了监测档案,给予社会救助7661人,建立24小时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68个,及时回应群众诉求,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据了解,当前对特殊群体实行定向救助,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两项补贴共惠及2.03万人,高龄补贴惠及1.5万人;建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集中养育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每人每月1750元,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每人每月1350元;建立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两年来救助246人次,护送返乡121人次;发挥慈善援助作用,两年来共开展154个慈善项目,投入善款1192.1万元,惠及困难群众3.7万余人……针对不同特困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让各类特殊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越是特殊时期,越需要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越需要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心关爱。我市在疫情防控期间,一项项硬核措施,织就了一张严密的兜底保障网,折射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改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市将牢记嘱托、接力奋进,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关于民生保障一系列安排部署,把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作为提升干部能力的“练兵场”、检验作风的“试金石”,千方百计“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确保新征程上同样“一个也不能少”。
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严禁在互联网发布涉密信息。 | ||||
伊春新闻网 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电话:04583608537 举报邮箱:baitiebin@163.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黑B2-2008097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12006001 哈公网监备23010002003717号 | ||||
版权所有: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中共伊春市委宣传部 伊春日报社主办 yichun.dbw.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