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洒小兴安岭这片热土
——《为了红松故乡永存》说开去
白铁滨
庚子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心情颇不平静。四月,从上海探亲返乡,姜孟之先生兴致勃勃地到我办公室,送来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集《为了红松故乡永存·伊春生态建设报告》。粗略游览,恰似清风扑面;继而研读,精神愉悦,一扫心里的阴霾。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心路旅行,46篇报告文学向我们展示了伊春林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恢弘画卷,弘扬了几代伊春人“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负重自强、开拓进取”的“伊春精神”,折射出中国林业发展的历史,展示了孟之先生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对精神文化传承的历史担当和历史责任,让我陶醉其中,留连忘返!
伊春,素有“红松故乡”的美誉。1948年伊春林区开发时,林地面积400万公顷,林木蓄积4.28亿立方米,面积和蓄积量都是中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为了红松故乡永存·伊春生态建设报告》在谋篇布局上,孟之先生站在大视野、大格局和全球的角度,以思想的深邃、冷静的反思和家国情怀,开篇就全景式、多维度、立体地描写了新中国林业暨伊春林区前赴后继,不断探索中国林业发展之路的艰辛历程。娓娓道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中国国有林区的道路该怎么走?如何走出一条中国林业发展道路的重任,义不容辞地落在伊春人肩上的来龙去脉。许许多多十分珍贵的历史足迹,通过作者蘸满深情行云流水的文字,勾魂摄魄,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回望来路,读之荡气回肠。
殷切的期望
探索之路,需要思想灯塔的领航,以思想之光引领拚搏奋斗之路。
周恩来总理曾尖锐地指出:“我最担心的,一个是治水治错了,一个是林子砍多了,治水治错了,树砍多了,下一代人也要说你。”“工业犯了错误,一二年就可以转过来,林业和水利犯了错误,多少年也翻不过身来。”他多次强调,“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总得坚持到21世纪”(《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47页),丝毫不能忽视,丝毫不能放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如何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林情,自己的林业发展道路?沉甸甸的责任,光荣的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伊春人的肩上。
建国初期,各行各业都在学前苏联的经验。1955年,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伊春林区开始皆伐试验。职工发现了皆伐的弱点,正在成长的青壮年树木也被砍伐了。中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断档期不能过长。而中国专家的意见没有被采纳,皆伐在推广。
是以洋为尊,盲目地学。还是勇于实践,学会扬弃。
探索之路意味着艰辛,实践之路漫长而曲折。
1958年,伊春地委书记王钊提出:“多造林,造好林,采一造一,不留欠账”。1959年,国家林业部在伊春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采前绿满山,采后仍是满山绿”的伊春营林经验。从此,“采育兼顾”取代了大面积皆伐,向全国推广。
中国式林业道路的雏形“采育兼顾伐”,在小兴安岭莽莽林海诞生了。这是林业战线、特别是伊春儿女献给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一份厚礼!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角度思索着中国林业的未来之路。上个世纪196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亲临伊春林区视察。他从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到林业管理体制,从植物的特征到森林的形成,从木材采伐到综合利用,从林业生产到林区生活,以及如何加强林区思想政治工作等做出明确指示,并欣然为伊春亲笔题词:“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尽可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
周恩来总理对林业建设关怀备至,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针对国情林情、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林业的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工作布局、方针政策等林业建设的重大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和明确的指示,要求“青山常在,永续利用”。1961年12月28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周总理提出1962年的8项工作,第一项就是使木材等紧缺资源得到最佳利用。他说,从木材、煤炭、钢材来看,都是有限的。有限的东西,要不用在最有效的、经济效果比较大的、利于全局的方面,就很不利。1962年他指出:“林业的经营一定要越伐越多,越多越代,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并说:“这四句话要联系起来考虑。不能说越多不伐,一定要给任务。不给任务不行。越多越伐,也不是伐过头。采伐是有条件的。要合乎这四句话。” (《周恩来谈林业建设:“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周恩来林业建设思想课题研究组)
1964年伊春特委书记曲常川等在“采育兼顾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采育双包制”,即东风新青经验。如果说,“采育兼顾伐”解决的是中国森林工业采和育的矛盾,“采育双包制”进一步解决了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
1964年7月20——21日,邓小平亲临伊春林区视察。赞扬“东风新青经验”时说:“采育双包好!”在告别时,小平同志还殷切叮嘱伊春的同志们,“你们要继续努力。”10月,国家林业部在东风林业局召开了“东风新青经验”现场会,定为“东风新青经验”,向全国推广。
一场风暴突然袭来。在“文革”期间,“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遭到错误批判,“东风新青经验”成了黑经验。整个营林事业陷入混乱状态。令人痛心的是,从1967年至1979年,伊春林区造林保存率只有34.6%,比1962——1966年下降8.2个百分点。
艰辛的探索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林业就是伐树,“傻大黑粗”,其实则不然。
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多年的张子良,两次获得以毛泽东的名义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名义所授予的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58年,当时的林区景象总是缠绕他。敌伪时期的乱砍滥伐,破坏了森林资源,解放后造林又一时跟不上采伐,杂木丛生的过伐林地越来越多,给
小兴安岭永续作业造成困难。就像他欠了国家、子孙后代一笔欠账,这笔账他一定要还!张子良把营林、造林摆到重要日程上来,带领技术人员、行政干部、老工人一连几次到林场,爬过了一山又一山,穿过了一林又一林,研究对老树、幼树的成长和培育情况。为了从实验中探索人工速生丰产林的经验,并把营林、造林工作中的丰富实践,一点一滴地记载起来,他和大家一起动手,为山上的每一片林子做档案,又在永翠河的南岸,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栽培抚育方法的实验苗地。这是营林工作上两项很有价值的实验,它为森林的永续作业提供最宝贵的资料和最实际的理论根据。1959年,张子良在带岭局寒月林场造林时,认真总结人工造林经验,编出“挖大坑、栽当中、高提苗、踩实成”的顺口溜,使造林人好记易懂,运用方便。带岭“人工丰产林”经验在东北、内蒙林区全面推广。1月,在《红旗》杂志第七期上,他发表题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森林后备资源》一文,主张走人工更新道路,加快恢复森林资源。1961年,1200多公顷的幼林发生了松蚜虫病害,张子良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他同科技工作者一起研究、试验,再研究、再试验,度过了两个月的不眠夜晚,终于找到了消灭害虫的办法。
张子良惜木如金,坚定地说:“既然这项任务落到我们身上,就应该勇敢地承担起来!”“咱们可不能因为自己有了木材,就忘了别人,得站在小兴安岭看着全中国啊!”
上世纪50年代采伐作业,伐木工都是站着伐木头,造成树根过高。为了降低伐,多出木材,“林业英雄”马永顺就先用手把树根周围的积雪扒开,一条腿跪在地上,把锯紧挨树根采伐,使伐根由过去的六七十公分高降到十公分以下。东北林区推广了马永顺的降低伐根做法后,一年中就为国家增加了1400多万元的财富。马永顺不仅是个扎实苦干的人,还是个善于琢磨道道儿巧干的人。他把大肚子锯改成弯把子锯,工效提高了3倍。总结创造出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成为全国手工采伐作业的教科书。
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马永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问:“马永顺同志,你今年多大年岁呀?”“总理,我46岁。”马永顺兴奋地回答。周总理朗声地笑了,说:“46岁,还是小伙子嘛,你是来自东北林区的劳动模范,你们林业工人是很辛苦的……你们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同时还要多造林,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受奴役获得翻身解放的伐木工人热血沸腾,林业三师官兵成建制转业投身伊春,山东梁山3万移民来了,小兴安岭莽莽林海留下了探索者一串串闪光的足迹,汤旺河为有这样的英雄儿女而欢歌。
悲壮的抉择
伊春,仿佛是一块镶嵌祖国版图上的“祖母绿”。但是,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都需要木材。采”与“育”的矛盾十分突出。伊春林区做为国家木材的主要生产基地,担负着国家14%。开发以来,伊春林管局下属的17个林业局共向国家提供2.7亿立方米商品材,消耗林木资源4亿多立方米,把这些木材装上火车,车皮首尾相接,能绕地球1.8圈。由于森林消耗严重,蓄积由开发初期的4.28亿立方米下降到2.21立方米,单株出材由1.21立方米降到0.35立方米。伊春林区因此陷入可采资源“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之中。
一个悲壮的抉择摆在小兴安岭儿女面前。是照旧采下去,还能过十年八年好日子,“红松故乡”将不复存在,这一代人必被子孙后代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还是立即把采伐量降到生产量以下,让大森林休养生息,走出一条“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中国的林业发展道路?伊春人以壮士断腕的气魄,选择了后者!
我不由想起,应伊春电视台之邀撰写三集政论专题片《大森林的呼唤》时的情景。伊春林区人每年生活需要的木材平衡点是530万立方米,采代量降下来,财政收入二分之一出现亏空。20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都奔致富而去,伊春林区职工月薪平均才275块钱,这点钱常常拖延10几个月发不到手。本来就不富裕的林业职工,生活、就医、孩子上学都成了老大难。这意味着林业职工、家属得“勒紧裤腰带”,过一段十分难苦的日子。为了让这块“祖母绿”得以休养生息,伊春儿女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自我牺牲。我既是亲历者,也是记录者。一个个现实悲怆的生活状态,至今让我心中不能平静……
经济处在危困,但精神不能危困。伊春人开始了“突危”的探索!一个个充满人间烟火味儿,闪着时代光芒的普普通通劳动者向我们走来。
“林业英雄”马永顺又上山了!望着一片伐光了空荡荡的远山,他感慨地说:“虽不能要伐木工负,可我总觉得我多伐木既是贡献,也是欠下了大山一笔‘账’呀。我以前采伐了36500多棵树,今后我要上山栽树,还上这笔账。”
从1982年到1999年底,退休后的马永顺坚持17年造林不止,和家人义务植树5万多棵。面对这一成果,马永顺激动地道出自己的心声:“为祖国建设,我采伐了36500多棵树,如今我已栽上了50000多棵树,虽然育大于伐,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就要继续上山栽树,为实现当年周总理的嘱托‘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而竭尽全力。
朱镕基同志1998年8月31日到黑龙江视察,在哈尔滨接见马永顺时感慨地说“我来东北看见洪水这么大,就想起了你。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太重要了。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最后成为不毛之地。古今中外,这样的教训太多了。我们要吸取这场洪水的教训,再不能砍树了”。“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生态保护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江泽民听了马永顺的事迹汇报后说:马永顺很了不起,请代我向他问候!
温家宝同志2000年2月24日在“马永顺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说:“马永顺同志是林业站线的英雄,是林业站线的旗帜,是林业站线的娇傲,是林业战线广大职工和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1984年,全国劳动模范王仁宽,响应林业局以农养林的号召,毫不迟疑走向黑土地,带领职工去山里开荒办农场。不会种地,就学。五营林业局共办七个农场,先后“黄”了五个,只办成二个,其中就有王仁宽领办的农场。
双丰林业局孙海军,1970年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扎根林区从事营林工作,一干就是30年。他经历了林业局40月不开工资的艰辛度日,不离不弃。三次提职,他拒绝了,仍坚持在林场领着工人造林,共计11万亩。孙海军是全国参与、领导一个森林经营所植树造林面积最多的人,受到朱镕基总理的接见。
乌马河林业局张英善,夫妻俩常年住在山场,那里没有公路,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为了充分利用每年5月1日至20日,小兴安岭最佳的20天宝贵载树时间,一天栽树16小时以上,创造了一天栽树1000多棵、成活率98%的纪录。四十多年来,他栽树过百万株,成为伊春林区单人载树最多的育林功臣。
共和国不会忘记
共和国不会忘记自己的英雄儿女。2000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前两年稳步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启动,进入按规划、有步骤实施的新阶段。意味着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对森工企业实施战略性转移,使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四点九五亿亩森林得到有效管护。
2008年,伊春林区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和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在实施二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同时,又制定了《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在政策方向、愿景目标、操作规范等为伊春林区森林的恢复提供了有利保证。
伊春因林而兴,70多年伐木史一朝终止。“停伐”,意味着告别长久以来依靠砍树伐木的生存方式,要面对主业转型的严峻考验。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怎么样?林区生态保护怎么样?林场职工生活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全面停伐后,广大林业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我很惦记。”
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伊春考察调研。他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我国生态资源总体不占优势,对现有生态资源保护具有战略意义。伊春森林资源放在全国大局中就凸显了这种战略性。如果仅仅靠山吃山,很快就坐吃山空了。这里的生态遭到破坏,对国家全局会产生影响。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摸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伊春儿女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整体性生态优势,围绕“林下资源”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林区“三次创业”,初步形成了森林食品、北药、森林生态旅游、木材精深加工和绿色矿业五个接续产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伊春坚持“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转换,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坚定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不懈奋斗者。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为了红松故乡永存?伊春生态建设报告》作者以史学工作者的审慎态度,饱满的激情、高昂的基调、发散性的思维,字斟句酌地叙述了伊春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英雄模范,描写了林区开发、建设和转型期伊春儿女的动人故事,涉及的内容丰富,时空年代跨度大,全景式地展现了70多年林都伊春走过的光辉历程,浓缩了新中国林业的发展历史!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为了红松故乡永存》一书充分体现了文学性、史料性、思想性和可读性,让人倍感亲切,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是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中国梦?劳动美。全书展示的精神遗产,是植入林区人骨子里到一股精、气、神。这股精、气、神,是伊春林区延续力、发展力和影响力的根本所在,更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增强群众在改革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源泉!
(作者系伊春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严禁在互联网发布涉密信息。 | ||||
伊春新闻网 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电话:04583608537 举报邮箱:baitiebin@163.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黑B2-2008097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12006001 哈公网监备23010002003717号 | ||||
版权所有: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中共伊春市委宣传部 伊春日报社主办 yichun.dbw.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