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开局之年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伊春市统计局
2022年3月18日
3月18日,《伊春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如期发布。透过《统计公报》的笔笔数据和张张图表可以看到,这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对伊春特指要求,坚持以“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为统领,牢牢把握“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增速实现恢复性增长,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这一年,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GDP总量迈上300亿元台阶。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3%。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突出。2021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0亿元,同比增长7.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0.2亿元,同比增长4.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8.5亿元,同比增长8.4%。三次产业比重为37.7:18.9:43.4,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减少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减少0.3个百分点。从对经济贡献看,第三产业贡献率超过50%,达到50.6%。从拉动经济增长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速2.8、0.8和3.7个百分点。
这一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畜牧业生产形势向好。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实现101.3万吨,比上年增产12.7万吨,同比增长14.4%,其中,玉米产量47.4万吨,稻谷产量34.5万吨,大豆产量18.7万吨。全年全市生猪出栏45.6万头,同比增长21.9%;肉牛出栏4.1万头,同比增长4.2%;羊出栏7.4万只,同比增长14.7%;家禽出栏1149.2万只,同比增长18.8%。猪牛羊肉产量45812吨,同比增长21.8%;禽肉产量18674吨,同比增长2.6%;禽蛋产量38660吨,同比增长11.4%;生牛奶产量6949吨,同比下降61.2%。
这一年,特色农业扩模增效,林业补贴普遍提高。2021年,全市绿色、有机作物种植面积142万亩;有效使用绿色、有机食品标识的有45家企业及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46个产品。药材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药材播种面积达1.2万公顷,同比增长61%;主要品种药材产量大幅增加,其中:人参、平贝、苍术、关防风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6.8%、7.3%、25.9%和346.3%。全年食用菌产量5.9万吨,同比增长17.5%;建设湖羊养殖基地6个,中药材种植抚育面积达70万亩。营造林补贴标准由每亩500元提高到每亩800元,森林抚育补贴标准由每亩100元提高到每亩200元。据伊春森工集团数据显示,2021年人工造林面积1221公顷,退化林修复面积13283公顷,森林抚育面积108664公顷,林业生产基本稳定,森林生态功能逐步增强。
这一年,规上工业触底反弹,采矿业支撑作用明显。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三大门类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2个百分点。规上15个大类行业中增加值同比增长的有5个,增长面为33.3%。全市重点监测的九种规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与同期相比七增两降。
这一年,消费市场稳步复苏,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在市委、市政府紧抓消费升级,增加有效供给,以及各项消费促进政策刺激下,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8.1亿元,同比增长9.5%。商品零售占据“大半江山”,全年全市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6%,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78.6%;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2.6%,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1.4%。城乡消费增幅较为均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0%。从限上商品零售类值看,增幅前三名的零售商品品类分别是日用品类增长101.1%、通讯器材类增长79.5%和化妆品类增长39%;日常生活类的刚需商品销售增势平稳,其中服装鞋帽类增长22.5%、粮油食品类增长19.8%、烟酒类增长10%和饮料类增长9.9%;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其中汽车类增长25.8%、金银珠宝类增长38.8%和化妆品类增长39%。
这一年,产业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大项目建设运行良好。年初以来,全市上下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建龙西钢双高棒热轧制生产线工程项目,建龙西钢绿色工厂建设项目,建龙西钢140万吨焦化封闭料场工程项目,黑龙江(伊春)中药材物流基地项目,中心城区友好区供热管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超亿元的新建项目当年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9.8%。铁力至伊春铁路建设项目,汤嘉公路改扩建工程,丰博3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森博腐竹生产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等4个续建的超亿元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30.9%。
这一年,林都魅力持续彰显,森林生态旅游加快复苏。康养旅游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引进华侨城旅投集团为旅游产业升级赋能,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8%和15.5%。坚持把森林生态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主业,充分发挥林区特色旅游优势,不断丰富旅游业态,系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酒店、民宿服务标准和服务能力,加快推动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全力打造森林特色旅游品牌。年末,我市共有国家AA级以上景区30处,其中:AA级1处,AAA级17处,AAAA级11处,AAAAA级1处。省S级以上旅游滑雪场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6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
这一年,创新驱动战略初见成效,教育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强度持续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显现,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2项,其中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4项,争取经费215万元;省“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1项,争取经费402万元;市本级科技项目17项,科技经费152万元。全年共取得市级科技成果8项。全年授权专利528件。全面落实“双减”目标任务,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2021年全市共有职业高中学校5所,中等技术学校3所,普通高中15所,初中学校33所,小学46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投入1.89亿元改造提升135所学校和幼儿园,高考文理科平均分位居全省前列,达到本科分数段的考生3256人,入段率为79.6%,达到重本分数段人数为1508人,入段率为40%,比2020年增加3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高于省定标准11.9个百分点,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市综合实践学校入围全国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这一年,文体活动多姿多彩,公共卫生体系应急保障能力、诊疗水平显著提高。文娱活动丰富多彩,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馆(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市图书馆藏书37.5万册(件),正式备案博物馆8个,融媒体中心7个(有广播电视业务的3个)。广播综合覆盖率为100%,电视综合覆盖率为100%,全市共有99366户有线电视用户。体育场馆面向广大市民开放,增加健身设施,全年全市运动员参加省级比赛获得奖牌17枚,其中金牌9枚、银牌6枚、铜牌2枚。医疗设施升级,公共卫生体系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74个,实有床位7322张,卫生技术人员6854人;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169种药品和耗材实行带量采购、平均降价60%,市传染病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8.6%。
这一年,民生投入持续加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力补齐民生短板,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85%。就业形势稳定。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62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85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454人;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73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4%。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7元,比上年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6元,比上年增长10.5%。社会保障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年末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4万人,离退休人员36.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8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88.1万人;共有城市低保37402户,54005人;农村低保6462户,9290人;特困供养1730户,1737人。
这一年,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改扩建8条主城区道路,改造老旧小区22个、供热管网87.1公里,实现城区5G信号全覆盖。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全市公交营运线路总长度为1851.3公里,公交线路97条,公交客运量4577万人次;年末全市共有出租汽车3449辆。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共监测365天,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天数为361天,达标率为98.9%;市中心城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0.1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4.3分贝。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33μg/m3;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23μg/m3。深入推进农村(林场)人居环境整治,24个村庄(林场)被确定为全省“美丽宜居村庄”候选村。第三次捧回全国综治平安建设最高荣誉“长安杯”,连续三次成功卫冕国家卫生城市荣誉,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2022年全市上下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继续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强化科技支撑,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实现伊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而努力,谱写林区建设新的乐章。
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严禁在互联网发布涉密信息。 | ||||
伊春新闻网 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电话:04583608537 举报邮箱:baitiebin@163.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黑B2-2008097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12006001 哈公网监备23010002003717号 | ||||
版权所有: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中共伊春市委宣传部 伊春日报社主办 yichun.dbw.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