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指数在安居乐业中提升
——翠峦区绿色化转型与民生建设齐头并进
本报记者李敬泽郭盛起纪晓辉
安居则民心暖,乐业则民心畅。近年来,翠峦区委、区政府扎实推进“安居乐业”工程,以棚改为抓手,以百姓幸福为己任,以园区发展为推力,以和谐共荣为目标,谱写了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壮丽篇章,让峦城更加繁荣和谐,百姓更加幸福富裕。
一朝棚改万民安居
清晨时分,走进翠峦区文化体育公园,一派其乐融融的晨练场面映入眼帘。有的打太极,有的跳广场舞,还有的在轻缓散步……
“这几年,翠峦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树木、花草随处可见,卫生环境也非常好,儿子今年让我到海南养老我都不乐意去。”正在公园遛弯儿的张大爷欣喜叙说着家乡变化。
这些都得益于棚改这一历史机遇,得益于翠峦区委、区政府以人为本,“阳光棚改”的理念,是棚改让现在的“家”大变样。不仅改变了生活环境,更改变了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生活的惬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走进翠峦区通河小区棚改回迁户邹文财家中,两口子正在包饺子,一边忙乎一边拉着家常。邹文财说:“我们家原先住着破旧的平房,不仅又矮又黑,每到夏季潮湿漏雨墙掉皮,冬季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不仅要钉薄膜、扣棚子还要捡柴买煤,累得够呛还不暖和。这多亏了棚改的好政策,现在已经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减轻了不少生活负担,该抓钱的时候,回林场种地采山,冬天就回来住楼,既享受到了城里的生活氛围以及便捷的生活圈,又解决了生计收入问题,无论在交通、医疗还是孩子的教育上,生活都有了质的飞越。”
胜利社区居民李大娘感慨道:“现在这个小区改造的好啊!我都70多了,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怎么都想不到还能有这么漂亮的环境。以前的垃圾堆变成了草坪,乱搭建的棚子变成了凉亭,坑洼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晚上出来散步闭着眼睛都不怕摔倒。”
“白天去图书馆看看书、到文化馆唱唱歌,晚上到广场跳跳舞,虽然我现在退休了,但我这一天过的老充实了!”今年63岁的翠峦区退休职工高明学的晚年生活可谓是有滋有味、精彩纷呈。刚从岗位上退下来那段时间,一下子闲下来的高明学起初非常不适应,所以每天只能靠打麻将、喝小酒打发时间,时间一长各种小毛病都找上门了。为了改变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明学在朋友的带动下,参加了广场快乐健身队,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明学不但喜欢上了这项运动,而且还逐渐成为了快乐健身队的负责人之一。同时,他还加入到了翠峦区“春之声”合唱艺术团,并坚持利用白天时间到图书馆看书,到文化馆参加“春之声”合唱艺术团的歌曲排练。用高明学自己的话来说,他的晚年生活忙碌而幸福。
棚改,改的是环境,促进的是安居,而托起的是整个民生事业的大厦。
自2012年以来,翠峦区从“衣食住行”四字入手,从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着手,以“敢让日月换新天”的劲头,倾尽全力将民生工作做实。
一笔笔数字,让民众的需求变成了现实。新建通村公路5条,53公里,改扩建9条道路;新建供水、供热、排水、燃气管网184.2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58.5万平方米。2.5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公园、3600平方米全民健身中心、7所标准化社区、9560平方米的第一小学、3000平方米的公办幼儿园、国家三级标准的文化馆、图书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医院改扩建等项目相继建成。同时,采取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美化居住环境、推进城市绿化,先后为全区7个小区新增绿地共5.4万平方米;大规模进行街旁绿地建设,新种植树木1800余株、花卉24500余颗、总面积达4500平方米;增设观赏性中心花海绿地一处,总投资56万元,其中波斯菊198万余株,向日葵6万余株,总面积达6.8公顷;为小区新增路灯410盏、凉亭6处。
投资200万元,改善了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投资32万元,新进体外反搏治疗仪、心电机等设备。投资300万元,完成了敬老院搬迁改造工作,面积达到1700平方米,床位90台(套),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年提升。总投资1300万元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完成了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整合,成立了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投入71万元,兑现了独生子女家庭一次性补助金……
高耸入云的塔吊不停挥动着巨大的长臂、紧张忙碌的工程车辆往来穿梭、高速运转的施工机械轰鸣作响……翠峦区最大的公建项目室内健身广场建设正酣,投资1500万元,建设一座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室内健身广场,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冬季健身需求。今年冬季,翠峦的职工群众就能在这个暖心的大房子里运动健身了。
做大园区万众乐业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自古安居与乐业都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翠峦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将职工就业、增收、致富作为主攻方向,以生态经开区为基础点,以帮扶带动为着力点,以政策扶持为发力点,三点同推,实现万民乐业。
那么,生态经开区究竟有什么魔力,能托得起这么浩大的工程?
生态经开区的前身是翠峦工业园区,2016年3月17日,被省政府办公厅批复为省级生态经济开发区,命名为黑龙江伊春生态经济开发区,其内部的小微创业园于2015年12月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紧邻一园区、一基地,翠峦无疑是近水楼台。近年来,经过市、区两级政府的不断建设,现在经开区已初具规模,入驻企业105户,其中实力较强企业43家,从事森林食品加工的企业34家。小微企业创业园入住小微企业62家,已投生产运营的34家,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安装生产设备的28家,其中从事森林食品类加工的小企业52家,其它有木材精深加工、北沉香工艺、北药、矿泉水等企业。
现在,在经开区和创业园工作的翠峦人已达到2000人,随着项目的相继落地,用工缺口还将扩大。
今年59岁的于景洪是翠峦区的下岗职工,现在在园区的入驻企业黑尊集团打工,做更夫,一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说起这份工作,于景洪感慨连连:“前些年身体好,四处打工找活干,现在年纪一天比一天大,出力的活干不了,还不到退休年龄,挣不来钱,可咋生活?可自打进了黑尊之后,这日子一下就好起来了,一个月2000多元,老伴也在集团干点零活儿,我俩加一起,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过日子没问题。附近的邻居挺多都在园区上班,现在在翠峦,只要你不懒,绝对穷不着。”
吴业龙是个电工,有手艺,在黑尊干生产维修已经两年多了,月薪2800元,虽然不多,但是稳定。他说:“进了黑尊之后,才真正知道大企业的正规,工资有保障,安全有保障,生活自然就更有保障。现在我们翠峦人都把园区当成了创业基地。听说明年还要新建1000栋木耳大棚,到时候我也承包一个,菌袋、技术、销售都不用愁,干挣钱,这好事,上哪找去?”
园区企业吸纳一部分人,发展林下经济解决一部分人,区里的公益岗位再安置一部分人,创业+就业+政策兜底,翠峦区人正从就业转向乐业。
多年来,林场职工一直在围绕林下经济在转圈圈,种养采三项技能娴熟,各个都会干。但怎么能让这些人的收入进一步增加,让他们更加富裕?今年,翠峦区委针对全区9个林场(所)提出了“要坚持工作重心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项目向园区集结。”的工作要求,要求每个林场(所)都要至少谋划一个创业项目入驻小微企业创业园。在“林场(所)入园创业行动”过程中,该区9个林场(所)全面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思路,结合现有的资源优势,相继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项目入驻到翠峦园区。
北山经营所确定的“山野菜烘干加工”项目将小兴安岭的“山珍美味”推向大众消费市场;抚育河经营所与翠峦“好味稻”现磨新米坊合作建设新米现磨项目,让人们品尝到了来自黑土地的“好味道”;昆仑气林场确定的北沉香加工项目“香气四溢”;翠峦河经营所确定的中草药切割饮片项目延续了北药业的发展势头……各林场(所)的入园项目,可谓是八仙过海、异彩纷呈。
“没想到山葱也能‘挣外快’,而且还成为我们入驻园区的一项经济项目哟!”翠峦区冲锋经营所主任马杰自豪地说。今年,冲锋经营所与南方一投资客商共同成立了伊春市四季山野菜加工厂,并入驻到翠峦园区,由冲锋经营所负责山野菜的收购、挑选、腌制和装箱工作。工厂成立后,他们便接到了韩国7.5万公斤山葱初级腌制项目订单。从5月末至7月中旬的一个半月时间里,他们共计高质量完成订单产品达10万公斤,超额完成了订单任务,这为该所近200名职工群众带来经济收入达120万元。
与此同时,翠峦区还深入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五年来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39万元,城镇新增就业564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41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同时,加大创业、就业培训力度,开展家政服务、农作物种子繁育工、菌类园艺工、花卉园艺等科目培训7次,累计培训1237人次,实现了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两手抓”。大幅提升职工收入,人均月工资由2011年的1590元提高到现在的2472元,年均增长9.2%。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00元,年均增长7.1%。关注弱势群体,配建廉租房15.66万平方米、3131户。3131户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新农合覆盖率达100%。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城乡低保标准大幅提高,8362名困难群众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5年来共发放低保金11673万元,支出大、重病医疗救助资金722万元。
民生天下事,点滴暖人心。安居乐业,百姓所盼。在绿色化转型发展的征途上,翠峦人的幸福之路定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