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区绘就“莓”好“蓝”图
本报讯(王鹏本报记者李娜)“有山有水好地方,依山傍水做文章”。时下,友好区万亩蓝莓产业园已进入了成熟丰收季,“友好蓝莓采摘游”正当进行时,已成当下新宠儿走俏国内,这一新兴起的转型特色旅游项目也成为蓝莓产业中具有广阔前景的发展方向。
自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友好蓝莓产业园区视察工作后,让友好这座小城再一次鼓起浩荡春风,迈向转型发展的新征程。沿着总书记友好之行的足迹,记者来到位于伊五公路19公里处的友好区万亩蓝莓基地,只见大片的蓝莓地里,不到一米高的灌木丛上,成串的蓝莓缀满枝头,各个颗粒饱满发紫。熟透的蓝莓,包裹着一层厚厚的果霜,透出诱人的蓝紫,让人垂涎欲滴,八方游客更是让热情好客的友好人应接不暇。远处,络绎不绝的游客们一边忙着采摘品尝蓝莓,一边重走总书记路线不时拍照发微信,更不忘享受大森林特有的浪漫与惬意……
自2012年开始,友好区连续举办五届以“品尝有机蓝莓,体验生态友好”、“体验生态文化、崇尚健康生活”等为主题的蓝莓采摘游活动,将蓝莓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着力打造集旅游、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据了解,自今年7月25日蓝莓园开园迎客以来,已接待游客近万人次。
近年来,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友好区将蓝莓产业作为发展林下经济、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和林区经济转型的立局产业重点推进,先后出台系列宽松的产业发展政策,鼓励投资企业进驻该区发展蓝莓产业,探索出了一条“创绿色品牌、兴区域经济、富一方百姓”,具有友好区域特色的蓝莓产业发展之路。每年仅蓝莓园区就可安置因全面停伐造成转岗、分流的林业职工500余人,实现季节性用工1200余人,有效地解决了全面停伐后林场职工的就业增收问题。现在“蓝色经济板块”也已成为全区绿色化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鼓励蓝莓产业快速发展,园区先后投入1.5亿元,对水、电、路进行了基础建设,土壤进行了改良,实现了水、电、路、土“三通一符合”标准。目前,已有大庆鸿洋公司、伊春大自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伊蓝公司、寒地蓝莓果业公司、伊春广蓝公司、伊蓝果业6家企业在园区内进行蓝莓种植。种植的主要品种有矮丛美登、半高丛北陆、北村、北青等10余个品种。友好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种植的蓝莓,经国际SGS检验,获得全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2013年,园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伊春市唯一一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014年,“友好蓝莓”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授予伊春市第一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5年,又先后被评为“中国蓝莓之乡”、“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果品)50强”等荣誉称号。
按照总书记视察友好蓝莓产业园区时提出的“园区除了蓝莓种植,还可以种植蓝靛果、北方猕猴桃等品种,要打开思路,不要单打一,要注重多元化发展”的指示精神,在巩固好现有蓝莓冰酒、红酒、白兰地、饮料、果干、果脯等系列产品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蓝莓系列产品研发,把产、供、研、销体系建立起来,努力形成全产业链条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目前,已有丰园、丰林、广川果业等多家蓝莓加工企业进行蓝莓精深加工,市场销路良好,远销省内外多个城市。2015年,友好区与大庆泓洋机械有限公司签订了蓝莓深加工项目协议书。待项目全面达产后,年可加工蓝莓鲜果6000吨、提取花青素80吨、生产蓝莓冻干果粉740吨,预计实现产值10亿元,将成为全市最大的蓝莓种植、研发、加工、销售、冷链物流基地。同时,这个区牢记总书记在伊春考察调研时提出的“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特指要求,将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继续扩大蓝莓种植面积,加大野生蓝莓保护,加快蓝莓产业向深加工、精加工发展。
借得“东风”绘“蓝”图。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稳步推进蓝莓种植面积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园区多种经营发展,将8栋原蓝莓种植全日光大棚改造为航天育种培育大棚,种植西瓜、香瓜、西红柿等多个航天果蔬品种,供游人采摘观光。积极探索引进嫁接葡萄等一些新品种进行规模种植,现已种植葡萄1000亩,建设葡萄鲜食大棚20栋,与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昌黎葡萄酒业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生产手工版茅台洞藏葡萄酒。深入推进蓝靛果忍冬、北方猕猴桃的种植规模和产品研发,成功引进黑龙江伊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蓝莓、蓝锭果、北方猕猴桃等多个板块,总面积1万公顷的特色经济产业基地,构建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园区。推进“文化+产业+旅游”等多元化创意融合,投资建设蓝莓酒堡,突出“高档旅游度假,蓝莓酿酒工艺鉴赏、品尝”特色,打造好原产地品牌和蓝莓产业文化。结合蓝莓采摘游等活动,全面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工作,进一步提高蓝莓产业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着力把“友好蓝莓”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
“莓”好“蓝”图已绘就,兴安大地织锦绣。如今,“友好蓝莓”正以婀娜之姿独领行业风骚,迈向更加广阔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