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江花红胜火
——金山屯区坚持不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董永本报记者田凤娇刘少博
今年高、中考成绩的公布彻底让金山小镇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相互传递着一条条振奋人心的消息。
张瑞麟,曾就读于金山屯区第一小学、第一中学,今年以689分考取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夺取了全市高考理科状元。
邓金奇,曾就读于金山屯区第二小学、第一中学,今年以725.6分的优异成绩,摘得全市中考桂冠。
今年中考,金山屯区参加考试的159名考生中,有132名考入省重点高中,省重高升学率达83%,创历史之最。
这绝非一蹴而就,更绝非偶然,这是金山屯区几年来坚持不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结果。
日前,记者来到金山小镇探访在辉煌背后所书写的辛勤和努力。
硬件设施建设一年一个台阶
“经济要振兴,教育就要先行,我区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在棚改之初,就将教育的发展规划纳入棚改整体规划之中,对教育始终做到规划优先、投入优先、改革优先、人才优先,注重基础,立足长远,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谈起金山屯区的教育,区长刘录江充满自信地对记者说。
多年来,金山屯区始终坚持把教育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议程,定期召开教育工作专项会议,并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主管教育副区长为副组长,教育、财政、编办、人社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督导评估领导小组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区长刘录江还经常深入到教学一线进行调研、现场办公,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咬定“优先”不放松,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他们还率先优化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2005年,金山屯区将11个林场所的中小学进行整合,建立4所林场所中心校;2008年,又将4所林场中心校整合到城区内中小学,使林场所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2010年初,投入力量将金山屯区第三小学、第二中学分别撤并整合到金山屯区第二小学、第一中学,促进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框架”。
如今,“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好的待遇是教师”这句佳话已在金山的百姓中广为流传。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播种一个……”走进新建的中心幼儿园时,孩子们充满童稚的歌声不断从红黄蓝相间的美丽城堡里“飘”出来,瞬间把人带到了童年。宽大的玩沙池、充满童趣的装饰,设计独特的游戏室、多功能室、图书室,置身中心幼儿园,仿佛进入了童话中的梦幻城堡。
曾几何时,一根粉笔,两片嘴唇,三尺讲台,是大多数人记忆中那种简陋的教学情景。而今走入金山屯区第一小学,每个教室都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每一层楼都有主题走廊文化,综合实践、形体舞蹈、音乐教室、微机室等教学硬件设施更是一应俱全。
当来到金山屯区第一中学校园,寓意十足的“博士帽”校门十分醒目,校园内更是四处绿波环绕,鸟语花香,清新热烈。操场上,分布着轮滑、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和田径运动场地,一眼望去,宽阔整洁,仿佛来到了一个奥运球场。电动大门,水冲式厕所,粉刷一新的教学楼,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音乐、美术、体育、微机、阅览室等,让学生的身心在知识的海洋里欢乐畅游。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12年以来,金山屯区相继投入3900万元用于中小学、幼儿园校舍维修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区内各个学校设施建设一年一个台阶,良好的硬件设施,为全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师资力量激发教育活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何强化师资力量、激发工作干劲?金山屯区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本土培养、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教育领域的顶尖人才,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激发教育活力。
培养培训,提高师资素质。近3年,全区教师累计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325人次,公办幼儿园园长及教师全员参加了国家级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外出培训、送教上门、远程培训、校本培训等形式,全面开展以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以校本为主开展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竞赛、优质课评选、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师过关考试等培训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在“全市校长、教师系列基本功过关工程”中,全区过关率达95%以上。为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该区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2014年,有2节课获得部级“优课”,有7节课获得省级“优课”,有7节课获得市级“优课”。
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金山屯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努力构建高效课堂。该区第一小学认真学习市实验小学和先进学校的教学改革经验,制订定了教学改革方案,采取学习消化,骨干引领,以点带面,全面推广改革办法,推进改革创新,主要在3至6年级的数学语文等学科进行了“四步四度”教学法改革,即自觉、互助、导学、应用,达成自主度、参与度、情趣度、有效度,一改传统教学满堂灌、满堂问,单纯讲授、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第一中学采用“四步教学法”上课,并设计编写规范的“导学案”,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老带新,加强梯队建设。金山屯区每所学校都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不断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第一中学为全面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培养合格人才,通过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有目标、有层次、有措施地加强师资队伍梯队建设。通过实施“两个工程”,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为他们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一些优秀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一线的骨干,在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教师只要有责任心、上进心,就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要用心琢磨,就一定能出好成绩。”金山屯区第一中学校长李清明对记者说。
邓金奇的班主任王丛老师说:“邓金奇的学习方法就是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刻苦钻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他,也有过小波动,在初二下学期时,我发现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像以前那样严谨,我就与他的家长、各科老师沟通交流,使他及时端正了学习态度。平时要与学生们成为朋友,用心和他们交流沟通,才能听到他们的真实想法,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学生素质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德育就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没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再好的设备、再先进的手段只能是好看的花瓶,只能新瓶装旧酒。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顺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特点?如何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金山屯区的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编织德育网络,打造德育品牌。金山屯区在“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建立了一整套德育活动体系,并将这一思想贯穿到各项活动之中。班主任、各学科任课教师、团支部、品德课教师形成了集体德育教育合力,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学校和家庭紧密结合,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网络。同时,结合实际制订了《金山屯区德育工作方案》,开展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爱”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活动载体。“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该区教育工作者努力创新工作方式,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坚持以课堂主渠道、课外多渠道为载体,逐渐形成了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课堂,如何抓好课堂的德育涵养就成为了德育工作的切入口。金山屯区始终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发挥各学科课程育人功能,针对学科特点,落实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节粮、节水、节电”教育和“友善、孝敬、诚信”教育为重点,各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还组织学生适当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强化实践育人。同时,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经典诵读、征文、画展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氛围。
在这个每一分钟都能听到花开的季节,当记者徜徉在金山屯区教书育人的“摇篮”中,一股浓浓的育人气息扑面而来。
走进金山屯区第二小学,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异彩纷呈和校园里迸发出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据了解,作为伊春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点校,该校努力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守纪律、爱学习、爱劳动、讲诚信、懂感恩的人。大力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德育的润泽下,一朵朵文明之花争相开放。在金山屯区第一中学有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的好少年——张震。作为班长的他,在班级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是“金山最美少年”,更是“全国最美中学生”。学校德育的“知行合一”,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张震的班主任老师说,由于身体不便,同学和老师在值日时都很照顾他,但坚强的他依然会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劳动。每当下课,他就会和同学们主动争抢着擦黑板;劳动时,他也会抢着干最累最脏的活。说到这里,张震腼腆地对记者说:“人要懂得感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当同学有问题时,他都是第一个帮助的;每当同学家庭有困难时,他也是第一个冲上去的。
像“张震”这样的德育好少年,在金山屯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不断地将爱心、孝心、恒心、信心、感恩心、责任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相互感染、相互传递。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金山屯区教育事业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他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信心,乘势而上,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