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资讯 正文

河池:传习课堂成民族文化“接力所”

http://yichun.dbw.cn   2015年11月10日 14:40:31

  新华社南宁11月8日电(记者孙志平、夏军)不愿穿民族服饰,不会跳民族舞蹈,不懂民族文化,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难题。近年来,有多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广西河池市,在部分中小学校建起“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民族文化“传习课”,传习课堂正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接力所”。

  位于云贵高原南麓的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是白裤瑶族聚居地。周末时分,走进里湖瑶族乡怀里村,11岁的黎英翠正用针线缝着腰带,青褐色的腰带上绣着暗红色的图案,煞是好看。

  “白裤瑶族服饰都是一针一线做的。”黎英翠说,她是里湖瑶族乡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以前并不会缝腰带,自从学校专门开设“传习课”后,她每周都学白裤瑶族服饰制作。

  怀里村党支部书记黎夏告诉记者,白裤瑶族文化丰富,以服饰为例,每个图案都是一个符号,但制作工艺繁琐,许多年轻人不愿学、不愿穿。老一辈担心各种民族工艺失传,所幸的是,当地小学开了“传习课”,“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

  走进里湖瑶族乡中心小学,全校830名学生中,70%是白裤瑶族,走廊里挂着一幅幅白裤瑶族服饰和舞蹈图片,浓厚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学校“少年宫”一间大教室里,摆放着数十面皮鼓。“这是供孩子们学习皮鼓表演时用的。”里湖瑶族乡中心小学校长覃玉先说,学校还开设了铜鼓传承班、猴棍舞班、陀螺表演班和民族服饰传承班等。

  每周二和周三下午4点30分,是“传习课”时间。学校特聘民间艺人作为校外辅导员,到学校来讲授打陀螺、敲铜鼓技巧等。每次,孩子们都是蜂拥挤进各个兴趣班,兴致勃勃地听他们讲解。“陀螺班最受欢迎,报名参加的孩子达80多人。”覃玉先说。

  “传习课”正让孩子们接过民族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学校少年宫皮鼓队和陀螺表演队参加了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许多大型活动,这也激起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

  白裤瑶族文化的传承,是广西河池市“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缩影。当地丰富的山歌文化、仫佬族文化和毛南族文化等,都通过校园“传习课”,在孩子们心中发芽。

  河池境内的宜州市被称为“刘三姐故里”,山歌文化丰富,但爱唱山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近年来,宜州市组织“山歌歌王”们来到中小学校园,教孩子们唱山歌。

  “我是祖国一朵花,天天向上发新芽;助人为乐心中记,诚实友善人人夸。”在宜州市第一小学的音乐课上,“歌王们”脱口而出的山歌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课间休息,孩子们嬉戏玩耍时,一首首稚嫩的山歌在校园里回响。

  河池市文化部门介绍,近年来,河池已建成40多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传习民族文化,据不完全统计,参加的学生达10000人次,这些传习课堂正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接力所”。

作者: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 石刚
文化园区里
    墙上挂着刚穿好的红辣椒,地里还有一大片秋白菜,菜地后是几间茅草房……
记者眼中的记者们
    ——2015年首届伊春国际森林马拉松赛事剪影
“森林之城”户外青旅“高调”参赛
    迷你马拉松比赛报名刚开始时,40多人的森林之城户外青年旅舍早早的报上了“大名”。
热点推荐
低价旅游是贪心还是欺诈
    低价旅游,却透着许多不确定性,价格低到什么程度?
打破职务消费的“筐”
    职务消费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搞个学历……
民生调查:“临时工”究竟是什么工?
    “临时工”,一个在计划经济时代耳熟能详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