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力量与价值

新华社总编室记者王清颖
每一次采访,我都从握手开始。
2012年初秋,沈阳,我握住了一个老工人的手,他叫吴嘉祜,当年90岁,双手粗糙、骨节大,这双手参与了新中国第一枚国徽的铸造。这枚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已经60多年。
建国初期,工艺条件落后,吴嘉祜带着六七个人扎在车间,50多个日夜奋战一线,听到验收合格的消息时,壮的像铁塔一样的吴嘉祜哭了。
时间,慢慢地让这双手被遗忘。但个人的光荣与骄傲,始终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每天晚上七点《新闻联播》开始时,吴嘉祜都会扔下碗筷,快步走到电视机前,盯着屏幕中浮现的国徽发呆。
采访那天,正好是吴嘉祜老伴的生日,老奶奶对我说:“我生日的愿望就是让我家老头在合上眼前,能去天安门亲眼看看他做的国徽。”吴嘉祜听到不高兴了:“你和人家记者说这干啥!”
那是一个深藏功与名的年代,铸造国徽的人没有去天安门看过自己铸造的国徽。握着老人的手,我问自己:我还能为老人做些什么?
我想到了新媒体,把老人的故事发在了新华社官方微博上。当天晚上,就掀起了转发狂潮,很多网民为老人点赞,并要求为老人圆梦。
那年国庆节,老人在一群年轻人的帮助下来到了北京。他久久仰望着天安门上那枚国徽,那枚不再是电视屏幕里的国徽,泪水一滴两滴三滴地流进了满脸的皱纹里……
我的办法,成功了。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中国青年主流的一面:热忱,爱国,渴望参与。作为记者,唯有在报道中行动,才能把中国故事讲得深入人心。
把新闻与行动结合起来,让我感到了作为记者的力量。在新疆边境线上的克州,我联系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先生为当地的小学捐赠电脑;在杭州,我组织“最美妈妈”吴菊萍和“当代雷锋”郭明义对话,邀请网民参加,现场感受最美的中国人;在湖北十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贯通时,我在微博上发起节水倡议,得到热烈响应……这些事情让我明白,互联网时代让新闻凝聚共识变得更加快速、便捷。
前不久,有个读者打来电话,说要给大凉山捐一百头猪,“因为我看到你们的报道说,那里的人一年才能吃三次肉……”
今年4月到现在,我和同事一直在做扶贫报道,深入十二个省份,行程数万里,走羊肠小道,爬悬崖峭壁,采访了很多以前从未有媒体去过的贫困角落。
还记得,在贵州从江县高坪小学,有151个住校生,床不够,要抽签。抽到的睡床上,抽不到的睡课桌。即使这样,他们却很知足。采访结束时,无意中看到一面残破的墙壁上有句话,仔细看,竟然是——“万丈高楼从地起”。那一刻,我憋了很多天的泪水,夺眶而出……
就在我参加这次演讲前,刚结束了直过民族的采访,这些民族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的民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他们没有见过记者,他们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我知道,这一握的意义。
在西双版纳,我握住了一位基诺族姑娘的手,她是我的同龄人,那双手细长,却布满了老茧,像个男人。握着她的手,很心疼。
姑娘名叫车都,曾经拼命读书,想离开贫困的大山。在昆明念职高时,每次寒暑假返校,妈妈总会给她带一罐家里的腌菜。坐长途汽车十几个小时,车都怀里紧紧地抱着那罐腌菜,那是她一学期的菜,也是家的味道。
后来,车都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到北京工作。但命运无情,姐姐割橡胶时从树上摔了下来,高位截瘫,父母先后得了重病,车都的梦碎了,又回到寨子,再也没有把腌菜罐抱出大山。
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记者,她握着我的手,默默地流泪。然而,这个坚强的姑娘组织乡亲成立了刺绣合作社,她要把基诺族的手工刺绣传下去,但她缺资金、缺销路。
前两天,有个做IT的企业家,辗转联系上我,说看到我的报道,想帮助车都。我俩合计用互联网+的思路,把车都的刺绣和当地的普洱茶结合起来,来众筹做一个旅游产品,帮助车都创业,帮助基诺山脱贫。
互联网时代,或许有的采访可在虚拟世界中完成,但我习惯握着采访对象的手,面对面坐着。这个时代,记者不仅要写好报道,更应该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做点事情。彼此搭一把手,很可能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苏轼说过: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不论世事如何变迁,记者的使命没有变。让我们行动起来,让新闻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激发出更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