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灰色童谣”泛滥肆虐
有人说,没有童谣就没有童年。凭心而论,我是听着童谣长大的,那些健康向上、耳熟能详的童谣至今还回荡在我的耳畔。“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的说了声,叔叔再见。”童年时代应该是纯真的、无忧的、甜美的、具有梦幻色彩的。
然而当下,孩子们中间却流传甚广一些“灰色童谣”。“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哥没人追,四年级的美眉跳芭蕾,五年级的作业一大堆,六年级的灵魂满天飞。”这是小学生唱的拍手歌。有人还编出了戏弄老师歌:“老徐老徐是赖皮,天天来上夜自习,表达能力有点差,还爱发个臭脾气;你在上面讲东西,我在下面笑嘻嘻。”还有讽刺学校和学生的:“今天的阳光灿烂灿烂,我们的学校破烂破烂,一百个学生九十九个笨蛋,还有一个杀人犯。”、“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了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南京大学传播学教授杜骏飞分析道:“灰色童谣有多种不同类型,不能一概而论。第一种是抱怨,比如“书包最重的人是我”,抱怨学习。这类童谣就像《诗经》里的《国风》,不平则鸣,是孩子内心的一种抗议,平时无从表达,只能通过童谣诉苦。第二种是调侃、抖机灵,比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这显露一种才情,大人估计还没他们编得好。第三种是一些早熟叛逆的童谣,比如“五年级的流氓一大堆,六年级的情书满天飞”。虽然内容有点极端,但多少带着现实的影子,只是做了夸张化的处理。第四种,比如“头顶白菜,腰缠海带,你是衰神二代”,纯属玩笑性质,不见得真要唱衰谁。
作为一种文化、文艺形式,童谣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大环境。有人说,过去童谣之所以能广为流传,是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那时的童谣积极向上,让孩子在吟唱中健康成长。遗憾的是这一有效而宝贵的德育载体近些年颇受冷遇,市面上,这类图书大多是旧作的重新组合,多的是老面孔,缺的是新内容。儿童呼唤贴近他们心灵的“解渴”童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自发“创作”直抒胸臆。
童瑶怎么会变味?一位中学教师的话耐人寻味:客观原因是人们对儿童传唱文学的忽视,主观原因是孩子们好奇,有意编些东西取乐。在找不到适合自己诵读的童谣之后,有些“精明”的学生将自编的词填在诗歌或流行歌曲里,或是将旧的童谣进行了改编,于是就诞生了这种变味的“童谣”。始料未及的是,不少同学竟对此津津乐道,并开始广为传唱。有专家指出,“变味童谣”与其说是孩子的思想出现了问题,不如说是他们生存的环境出了问题。现在的孩子是典型的“视听一代”,他们接触最多的是电视、网络,会比大人更容易接受外界传递的信息,但因为年龄、经历有限,他们往往良莠不分,大人们一些“灰色幽默”、“黄色”笑话很快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应该让大人们反思。
童谣是未成年人生活的一部分,是每个人心中永远不解的情结。喜欢童谣是孩子们的天性,但家长和学校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时给孩子指出这些另类童谣不健康的一面,并加以正确引导,把孩子们吸引到乐于探索、自强不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等内容的童谣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