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艺术节:复兴文化“丝路”
新华社上海10月16日电(记者孙丽萍)10月的上海,桂香满城。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拉开帷幕。创立至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规模体量已扩容4倍。而从昔日国际艺坛的初生牛犊,到如今令全球知名艺术节掌门人趋之若鹜,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魅力指数”今非昔比。
共襄盛举筑文化“丝路”
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以色列艺术节、捷克布拉格艺术节、印度新德里之春艺术节……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的20多个艺术节将共同发起合作发展倡议,勾勒复兴文化“丝路”雄图。
“各个艺术节传承了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遗产与谱系,集聚全球艺术家的创作成果。而艺术节发起的这一网络,正如美丽丝线,希望串起遍布于全球的文明之珍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多元,文化遗产丰富,携手合作有广阔前景。
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眼光”,既投向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也密切追踪全球文化艺术舞台上最新的精品力作。多年来,它精挑细选、提前策划,努力吸收各国各民族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正成为人类优秀文化艺术汇聚之舞台。
今年艺术节“菜单”上,中国西藏文化周与印度文化周交相辉映,更加添彩。交响乐方面,有彪炳乐坛的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BBC爱乐乐团、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24小时版音乐会。长期研究西方古典音乐的著名乐评人王勇感叹,“今年艺术节把世界上最好的小提琴家‘请来了一半’,实在是厉害”。舞蹈方面,有俄罗斯现代芭蕾杰作《安娜·卡列尼娜》、美国玛莎·格兰姆现代舞团《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专场、舞蹈传奇希薇·纪莲告别演出;话剧方面,则有国家话剧院的中文版《战马》、有口皆碑的彼得布鲁克戏剧《惊奇的山谷》、封存30余年的北京人艺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这一国际文艺交流的舞台可谓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打破壁垒力推艺术创新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繁荣文艺,推动创新,需要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不知不觉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已经走过4年。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这是最别开生面的“演出季”,犹如艺术新浪潮,涌动着文化创新的生机活力。从10月18日至25日,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剧场里、草坪上到遍布上海各地的小型艺术空间里,14部委约作品、100多场邀约演出、50多项大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将络绎登场。
不问来历、不问地域、不问年龄,只拿作品和创意说话。在艺术节扶青计划支持下,青年舞蹈家赵梁将在本届艺术节上呈现舞剧《双下山》,完成他包括《警幻觉》《幻茶谜经》在内的“东方灵欲三部曲”。
赵梁感受到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对艺术品质的追求和对艺术家创新精神的包容、呵护。“我喜欢挑战,用现代舞语汇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用舞蹈探讨灵魂与欲望,而艺术节给了我表达的空间”。
云南籍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去年受邀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展示了自己的一小段舞蹈创作。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多次与她交流探讨,说服杨丽萍接受了艺术节的委约创作。今年,这部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舞剧《十面埋伏》即将在艺术节上揭开面纱。
为人民撑起艺术天空
“艺术节从来不是小众的精神享受。我们统计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剧场的演出,只能满足15万观众。所以,我们通过把演出、展览送到户外、免费送到人民大众中间,让艺术节的精彩可以被200多万人次的观众分享。”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说。
15日,来自美国的5名舞蹈艺术家,在上海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上,用绳索表演了一段惊心动魄的高空舞蹈,令围观的市民不断发出喝彩与惊呼声。这样的免费演出,在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期间,天天有,处处有,覆盖上海17个区县。
捷克布拉格交响乐团、英国女王近卫军乐队、北方昆剧院大师版昆剧《牡丹亭》、广西歌舞团民族舞剧《花山》、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歌剧院……将陆续为人民大众献演。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艺术天空”下,将有600余场中外艺术家的演出,吸引200万观众。此外,艺术节每年推出1.5万张优惠票,吸引市民走进剧院享受艺术,感受艺术中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