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法治 正文

做播洒爱心的行动派

http://yichun.dbw.cn   2015年09月10日 15:37:52

  “哥,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了,这次系统解剖学我得了95分……”日前,浙江省嘉善县人民法院法警杨晔超收到了南京医科大学大二学生小晴的微信。自从决定全程五年资助小晴,这样的微信往来,在杨晔超的生活中很是频繁。

  作为一名从警5年的普通法警,“感觉如今能凭自己的能力帮一下别人,挺有正能量。”杨晔超说。

  嘉善法院这些年在认真履行审判职能的同时,热心参与抗旱救灾、爱心助学、无偿献血、关爱儿童、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在杨晔超看来,很多同事都在以各种方式献爱心,爱心不分大小,关键是别做口头派而是做一个行动派。

  押送犯人时的遐想

  干法警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押送犯人。杨晔超在押送中了解到,很多人之所以会犯错、犯法,是因为家庭环境不好,自小受教育程度不高,到社会上遭受挫折后,就开始仇恨社会。

  “如果从最初,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帮他们一把,是不是很多人的人生就会发生改变?而受到社会关怀的人,内心是不是也会有更多阳光,也更会懂得感恩?”

  如此遐想无数次在杨晔超的押送过程中出现。

  他开始有意关注一些助人的信息,还把微信朋友聚会群的群号改成了“慈善”,不时和朋友们分享一些助人的信息和活动。

  心动“微心愿”

  前年,嘉善法院发动干警积极响应“微心愿”爱心活动,来到一些社区和新居民学校,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圆“微心愿”时,杨晔超的心被深深触动:

  “我想要一床电热毯,天冷了,爷爷老是在外面干活,回来我想让他睡得舒服点。”

  “奶奶老是用冷水洗衣服,手都冻坏了,我想给奶奶买一瓶护手霜。”

  ……

  看到孩子们一个个朴实的微心愿,杨晔超为此心动:“原以为只是半大孩子,可他们的懂事让人惊讶,心愿虽小却满是对长辈的爱,不像有些条件优越家庭的孩子,家长一不给买新玩具就大哭大闹。”

  从“微心愿”到全程资助

  去年8月,杨晔超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小晴家有五口人,父亲多年前因病失去了劳动能力,家庭全靠她妈一个人务农维系着,经济十分困难。当时奶奶又得了癌症,真是雪上加霜。

  小晴刚接到医科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家人高兴之外,也被高昂的学费难倒。

  五年医科大学学习,每年8000多元的学杂费,这对于一个普通法警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然而,杨晔超决定得很爽快,全程资助!

  他一边将助学款交到小晴手中,一边鼓励她:“要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圆梦大学,实现自己的理想。”

  杨晔超的做法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杨晔超一起参与“微心愿”活动的妻子,既惊讶于这些孩子的生活环境,也感动于这些孩子的孝心。

  助人的事,杨晔超说会一直做下去。“但帮人时,怎样维护别人的自尊,也是很重要的。双方需要有效沟通,才能让这个过程变得美好,而自己也会共同成长,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杨晔超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关注这些话题,真正行动起来。

作者:    来源: 人民法院报     编辑: 李春红
师法自然皆意境
    欣赏丁炳恒的山水画作,仿佛置身于深山老峪中的一种意境。
热点推荐
打破职务消费的“筐”
    职务消费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搞个学历……
民生调查:“临时工”究竟是什么工?
    “临时工”,一个在计划经济时代耳熟能详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