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林海涛声 > 散文欣赏 正文
凭吊抗联营遗址
http://story.dbw.cn   2015年08月26日 08:42:20

  我怀着无比崇敬、仰慕、怀恋的心情,来到位于金山屯林业局白山林场施业区内的抗联营遗址凭吊,心中不免想念起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抗联战士。据史料记载,1933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时为汤原抗日游击队),于老白山设密营基地,休整部队,建立过军事学校、电讯学校、枪械修理所、医院和被服厂。1938年因日伪特务赵远明告密而遭破坏,同年,抗联部队西征亦路过此地。1942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在白山设密营基地,下江总部亦设于此。

  望着眼前这些曾经留下过抗联战士血汗和鲜血的遗址,仿佛把我带入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北风呼号,大雪漫天,抗联战士就居住在这四面透风,难御风寒的木刻楞房子里,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和平的环境,都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部遗址。位于金山屯区(局)东北部,大丰河上游,白山林场施业区内151林班的一个向阳坡上。遗址原系1933年春建造的一座木刻楞营房,1938年在日寇的一次大规模围剿中被焚毁。遗址东西长17米,南北宽12米,营房残墙和室内石砌炉灶至今仍清晰可见。

  在1933年抗日斗争艰苦岁月里,下江人民第一支抗日游击队(1932年10月成立于汤原县),在中共汤原县组织委员夏云杰、游击队队长戴鸿滨和参谋长李仁根带领下,开进小兴安岭丛山密林,经过踏查选择,在白山安营扎寨,建起一座200多平方米的木刻楞营房,创立了较早的抗联密营基地,坚持抗战6年多,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该遗址地势险峻,山深林茂,居高临下,能攻可守,东与鹤岗接壤,距格金河金矿较近。金矿有冯治纲、冯治国、米方田等抗日骨干分子活动,先后建立了反日同盟会、妇救会、儿童团、工人自卫队等抗日群众组织,对活跃在此处的各抗联队伍支援很大。当时,许多青年参军参战,壮大了抗联队伍。时任金矿经理的刘继云十分同情抗日救国运动。抗联组织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多次袭击敌人,越战越勇,成为下江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日劲旅。

  1936年春,根据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精神,游击队改建为抗日联军第六军,夏云杰任军长,李兆麟(当时化名张寿筏)任政治部主任,冯治纲任参谋长。中共北满省委秘书长冯仲云,也长期在此领导斗争。

  1942年2月,抗联第三路军军长赵尚志刚从苏联回国不久,在率领小分队去袭击鹤岗梧桐河伪警分所的途中,不幸被混入小分队的特务刘德山行刺牺牲,此后,抗联三军指挥部也一度设在白山密营。

  1933年至1938年,在白山抗联的“木刻楞”营房中,还建立过被服厂、医院、枪械修理所和电讯学校。被服厂负责人为裴成春,枪械修理所负责人为王才与王××(名字未知)。其中,负责修理枪械的王才(铁匠),曾参加过苏联十月革命。被服厂、医院的成员,大多数是抗日游击队的亲属和苦大仇深的农村妇女。比较有名的有李再德、夏嫂(夏云杰的妻子)等一些巾帼英雄。她们在火与血的抗联斗争中,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一针一线地缝制了大量的军衣,满腔热忱地医护伤病员,使之重返前线,为抗联斗争立下了不朽功绩。

  1980年在抗联老战士回访伊春活动中,陈雷、张祥、王明贵、刘铁石等人认定,为抗联六军军部所在地。在抗联回访活动中,抗联老战士重游故地,缅怀旧事,欣然提笔在红松树干上题词,抒发感慨之情。陈雷题写了“柯干如金石,坚心耐岁寒”;王明贵题写了“壮志常在”;李敏题写了“光复中华斗志坚”;高玉林题写了“赤胆忠心”。1982年7月抗联老战士、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秘书组副组长李再德,黑龙江省总工会副主席李敏等一行多人,又组织了第二次抗联回访活动。从2003年至今,李敏等一行多人又组织了多次抗联回访活动。

  1984年夏,经黑龙江省拨款,在该遗址东部重建一座木刻楞营房,并建造水泥碑,镌刻了抗联六军老白山抗联斗争史的碑文。此后,许多部门、单位时常组织党员、职工和青少年来此参观游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在六军军部遗址西北一公里处,又发现了一处抗联遗址,原营房遗址东西长12米,东墙6米,西墙12米,中间有半截墙,将室内隔成东、西两间,现仅存三个锅灶和0.6米高的隔壁墙残存。经抗联老战士夏凤林、刘铁石等人回忆,伊春文物管理站认定该遗址为抗联下江总部遗址,抗日联军第三军亦在此建过密营基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简称抗联三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一支英勇顽强的抗日武装部队,她的发展经历了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等几个时期,涌现出了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等一批著名的抗日将领。抗联三军于1933年由13名同志创建游击队起家,到1937年迅猛地发展成一支拥有6000余人的抗日劲旅,成为北满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核心。其活动范围遍及北满(系指哈尔滨以北、松花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从小兴安岭以东的国境线,到小兴安岭以西的黑嫩平原,到处都留下了抗联三军同日本侵略者战斗的足迹。

作者: 王铁成  来源: 伊春日报   编辑: 李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