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时节,我和老伴游览了雾都重庆歌乐山下的渣滓洞、白公馆。歌乐山,一个如此动听的名字,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然而,六十年前,这里却是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囚禁着几百名戴着手铐脚镣的共产党员、革命志士,著名小说《红岩》再现了这里当年发生的情景。
渣滓洞和白公馆位于重庆西北郊歌乐山下。歌乐山由一种红色岩石组成,坚硬的岩石象钢铁一样,当地人们称这种岩石为“红岩”。我们下车后,顺着蜿蜒的山路迫不及待地向渣滓洞走去,走过一段林荫道,只见一草盖石砌的碉堡立在路旁,旁边一块牌子——渣滓洞监狱。监狱三面环山,隐蔽在一条阴森山凹里,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倒像一个乡村的四合院。监狱四周是高高的围墙,上面架着一米多高的铁丝网。围墙、房屋全是灰黑色,显得十分阴森恐怖。导游介绍说,渣滓洞,原为工人采煤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将其改为看守所。当时关押的革命者,最多时达三百余人,许建业、江竹筠、余祖胜等烈士曾关押在此。
在渣滓洞看守所外院的门口处,耸立着敌人一个监视塔,站在塔上能够监控院内犯人的一切行动。在监狱的刑讯室里摆放着拷打折磨革命志士的很多刑具。那些脚镣、手铐、烙铁已锈迹斑斑,皮鞭、老虎凳也蒙上厚厚的灰尘。最恐怖的一种酷刑叫“披麻带孝”(把人装在带刺铁笼子里滚动),听起来就毛骨悚然。看着那些刑具,听讲解员愤慨的描述凶狠毒辣的敌人使用“烤人油”钉竹签等人间酷刑,实在不忍卒听。许建业、江姐等革命烈士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却表现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由此想到,多少革命英雄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坚守党的机密,为其他同志的安全,尽管身体饱受酷刑,却难以改变他们坚定的信念。
进入渣滓洞院内,呈现在眼前的仍然是一派萧杀的景象。院落四周是虎视眈眈的碉堡、暗哨、铁丝网,院中的牢房是黑暗、潮湿、阴冷,令人觉得阴森恐怖,遥想当年入此的革命者真是插翅都难以出去。
院里男牢一楼一底的十六间,女牢两间,院中有一放风坪。特务们特意在渣滓洞院内墙上写着“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等反动标语,时刻想瓦解革命人士的意志。阴冷潮湿的牢房每间只有几平方米,均可见墙上仍挂着囚衣,地上的行李,屋中唯一通风的地方是那个巴掌大的窗户,手指粗的铁条插入其间。从墙上的名单、照片中可以看出每屋住10人左右。我凝视那一张张发黄的照片,默读着他们的名字、年龄,想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的幸福,愿把牢底坐穿。他们中多数是年轻人,他们有父母、也有妻儿,但为了共同的理想,为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他们宁愿牺牲自己。
走出渣滓洞,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白公馆。白公馆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1939年军统局将此改建为看守所关押政治犯。原一楼一底的十余间住房改为牢房,地下储藏室改为地牢。1943年改为中美合作所第一监所。监狱背靠歌乐山,四周高墙、电网密布,墙外制高点上有岗亭和碉堡。大门终年紧闭,只有侧面开一小门与外界相通。狱内设牢房20间。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皆被囚禁于此。关押的政治犯最多时达二百多人,后来一些人被转移到渣滓洞。
1949年10月,解放军攻入四川,蒋介石“划江而治”梦想破灭,盘踞在重庆敌人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疯狂屠杀。首先将杨虎城将军及儿子、女儿和宋绮云夫妇及儿子“小萝卜头”在松林坡戴公祠杀害。11月14日,一群武装特务以转移为名,把江姐等30人从渣滓洞押赴歌乐山电台岚垭杀害。1949年11月27日,军统特务对关押在此的革命者进行大屠杀,并纵火焚烧了渣滓洞,仅15人脱险,其余200人全部牺牲。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歌乐山下的渣滓洞、白公馆,染红了松林坡……
仰望烈士的事迹和尊容,俯首他们的遗言和遗物,我的心潮难平,思绪驰向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一种无形而伟大的力量将我震撼。是无数革命者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该永远铭记。
从歌乐山下来时,我凝眸注视山脚下的一尊尊烈士雕像,我看到了一个个铮铮不屈的红岩魂——中国之魂,更是民族之魂!缅怀红岩英烈,告慰英烈。我们的祖国已是繁荣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