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山采访遇险记
重走抗联路,怎一个走字了得?
8月6日12时30分,采访团去老白山抗联密营遗址。伊春日报社给我们派出了采访车,实实在在地说,这大大方便了我们。陪同我们的金山屯林业局文联主席李娟很热情,她特意给白山林场的老邻居“林场通”吕大哥打了电话,请他给我们当向导。
从金山屯林业局局址到白山林场路上,同行的伊春日报记者孟大春跟大家讲他了解的抗联故事,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车到了白山林场场址。吕大哥上车后,为了消除彼此的陌生感,我跟吕大哥闲聊了起来。他今年55岁,精明强干。他告诉我们,前些日子,92岁的抗联老战士李敏还想上老白山抗日遗址,自已曾经接待过她两次,还说有事可以找她。这叫我生出很多感概,李敏是原省政协副主席,现在是省老促会副会长,她对革命老区群众那份情谊,令人敬重。
去老白山抗联密营遗址是一条崎岖不平的老林区运材路,次生林遮天盖日,人迹罕至。如果没有向导吕大哥,经过的四个岔路口不同的指向和经过三座小桥,是座迷魂阵,迷山是一定的。这叫我们也多多少少对抗日联军为什?选择这里做为密营有了感性上的理解。

步行两公里多,我们怀着敬意来到老白山抗联密营遗址纪念碑前。
下午4时许,我们采访团步行返回,因为来时我们就感到经过的木桥桥面朽烂,难以承重,所以由李师傅独自驾汽过桥。我们前行,谈着采访的感概,采访车跟在我们的后面。危险正向我们袭来,只听后面“咔嚓”一声,大家赶紧停步回头,只见采访车压断了桥板,车身忽悠一下,斜卧在了危桥上,车尾往桥下侧倾,下面四五米是湍急的河水,前进不了,后退不得。吕大哥说,如果稍有不慎,车就会坠入河中,我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这里手机没有信号,距白山林场场址有20多公里,到底怎么办?

开采访车的伊春日报社李忠国一头大汗,刘志刚主任和同行的伊春日报记者孟大春或跪或扑扒在车下探查到底问题出在那里,吕大哥站在危桥上想办法,我急得在危桥上找能用东西。吕大哥决定还是把车后退出危桥,但车的右后轮悬空着,车后桥卡在桥梁上。李忠国拿出了千金顶,刘志刚、孟大春扒在车下商量如何能把千金顶放在车后桥,我找的一个木方和木板也派上了用场。吕大哥指挥,其他人站在腾起的木板上以便车开起后车轮能有附着力,李忠国上车打火,稳稳地把住方向盘,一个多小时,车徐徐地退出危桥。我们欣喜欲狂!
恋恋不舍地与吕大哥告别。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经历,要懂得和学会珍惜,那天晚上,我们几个人谈到了深夜……(记者 白铁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