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盔顶,有一段历史要我们铭记

抗联老战士李敏带领“抗联精神宣传队重走“抗联路”,弘扬抗联精神。闫振宇 摄影

采访团在中共北满省委旧址探寻过去的故事。黑龙江林业报记者刘志刚摄影
矗立在小兴安岭腹部高峰——锅盔顶上的纪念碑:“中共北满省委旧址”8个大字在朝阳的衬托下,格外鲜艳招眼,给人庄严肃穆之感。
这是原省长陈雷为纪念那些曾经在这里工作战斗过的抗联老战士亲笔题词。
锅盔顶,位于乌马河林业局西岭中心林场施业区内乌马岭上,以海拔1076米的高度雄踞周围群山之巅。因其外形像被一口大铁锅扣在了山顶上,因此而得名,在其峰北侧现有两处突起的石砬子,俗称1号砬子和4号砬子,砬子底部有两个天然形成的岩洞,这两个岩洞就是当年中共北满省委机关办公驻地。
8月5日,从伊春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锅盔顶山脚下,当年的中共北满省委旧址。

中共北满省委旧址一号洞(前哨)。 黑龙江林业报记者 刘志刚摄影
这里风光极为秀美,漫山遍野松涛滚滚,郁郁葱葱,平铺在幽林中的草地上颜色各异的野花向我们展示着那种独有的魅力。
半路上,我们碰到了等候多时,给我们当向导的张宝庆老人。据他讲,“这里是当年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机关的办公处,《露营之歌》第四段歌词就诞生在这里。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好几天也讲不完……”在抗日旧址守护了三十多年的张宝庆老人充满自豪地说。来这里凭吊英雄故地的人很多,几乎每年的清明节,“七一“庆祝党的生日之时,或者重要节日时候,从早到晚,前后都有好几拨上来。
前不久,抗联老战士李敏又风尘仆仆回到这里,给部分山下学校的中学生讲述那段血雨腥风的战斗历史,为孩子们进行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走进茂密的森林,两侧是高大粗壮的针阔叶混交林。耳边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空气清新湿润,深吸一口,是泥土、露水和树叶的芳香。
经过418个台阶的穿行,从山底攀爬到了1号砬子,北满省委机关交通前哨的位置,我们知道目的地已经到了。

采访团记者在中共北满省委旧址1号洞(前哨)采访。黑龙江林业报记者 刘志刚摄影
前哨洞口朝向正北,洞深10米,洞口宽7.50米,洞高3米。岩洞为天然形成,经“抗联”指战员略加修整后加以利用,其功能是既负责安全保卫,又负责交通联络。1980年秋,李敏、张祥、高玉林、王福臣等抗联老战士回访中共北满省委旧址。曾任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张祥在前哨洞右侧题字:“为抗日救国而放哨”。
抚摸着凸凹不平的山洞墙壁,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沧桑让人心潮起伏。
七十多年前,在这个深山老林里,有那么一批仁人志士,他们为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信仰和爱国热情,在艰苦卓绝,缺衣少食,没有给养保障的艰苦环境下,战倭寇、斗汉奸,血染疆场、志坚不移,用赤胆忠心的崇高革命主义情怀,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斗争史,让人颇有感慨和深思。
望着这个粗糙简陋的山洞,可以想象在寒冷刺骨的冬日,酷暑难耐的夏天,他们是怎样熬过漫长的两年多时光?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靠怎样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撑起联合抗日斗争的信念和精神!
霎时间,一股巨大的感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溶洞里,摆放在天然石桌上的饭碗、茶缸、铁盆,柱子上挂着枪套、弹夹、文件包,陈列出当年警卫哨兵在洞口草棚子里生活战斗的痕迹……

当年许多重大决策从这里发出(中共北满省委旧址4号洞)。黑龙江林业报记者 刘志刚摄影
告别1号砬子后,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向西北方向密林深处穿行了有700米,就是4号砬子。在这里见到了一个洞口向南的岩洞,洞深7米,洞口宽3.4米,洞高2.5米,洞口高2米,是秘书处办公处理文件的地方。
历史镜头回放到1938年初,日伪当局按照“三年治安肃正计划”,调集日伪军6万余人对抗联部队集中活动的三江地区的抗联游击区和根据地进行疯狂的“讨伐”。日伪军采取“篦梳式”、“踩踏式”和堵击、长追、突袭等战术对抗联部队连续不断地进行搜索和进攻。在游击区,敌人积极推行“集团部落”、“匪民分离”、“保甲连坐”等政策,以图割断抗日联军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此外,还严厉实行经济封锁措,对一切生活必需品采取“配给制”,粮食、棉花、药品更是列为严控品,禁止进山,以使抗联部队失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条件。不仅如此,敌人还对抗联大搞政治诱降活动,妄图分化、瓦解抗日联军。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机关为避开日寇的正面进攻,从巴兰河上游大青川迁到锅盔顶。在这里继续指挥我抗联第3、6、9、11路军与日伪军进行顽强斗争。召开第七次常委会议。中共北满省委机关在这里安全工作了两年。省委机关在锅盔顶期间,有关处理的军队、以及以省委名义发出的决议、通知、指示和对各地报告、意见的批复和干部任免等就有百余件。北满省委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有效地在这里领导着北满军民反对日本侵略者及其傀儡伪政权的伟大斗争。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出色完成突破包围圈西征的任务,粉碎了日伪当局妄图“聚歼”抗日部队于伪三江省的阴谋,保存和发展了抗联的有生力量,为下一步开展平原游击战和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战胜日伪军尾追堵截的同时,在丛山密林的冰天雪地里又突破了人类生存的极限,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我党我军历史上一段最为艰苦、特别值得讴歌的篇章。
1940年1月28日,中共北满省委这里召开第十次常委会。省委书记金策、组织部长张寿筏(李兆麟原名李操兰,化名张寿筏)、省委执委许亨植等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1939年以来北满的党的工作,根据当前东北的政治形势,确定了党的任务是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武装群众,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会议还以第三路军名义发表了《中共北满省委第十次常委会告全党书》和《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北满抗日救国总会告各界同胞书》,发表了《告民众书》、《告满军警书》、《告日本士兵书》、《告日本移民团农民书》。
会议提出,要利用敌人的薄弱环节,进行有计划的军事行动,同时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克服一切困难,开创北满抗日游击运动新局面。
乌马河林业局为了让广大职工群众更多的了解革命历史决定在中共北满省委机关驻地建设抗联文化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当时全局356名机关干部全员参加劳动建设,抬板子、扛沙子、平道板,充分发挥了机关干部不怕苦、不怕累,力将抗联文化传承下去的意志。从2006年到现在,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对旧址进行修缮,共建设418级台阶,这每一级台阶中都融入了乌马河区领导个机关干部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抗联文化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的建成,让我区干部职工群众和广大游客了解了革命历史、增长了革命知识、激发了广大人民新时代的革命精神!
走进乌马河林业局,局址楼房林立,街道宽敞整洁,公园花团锦簇,广场绿草茵茵。全局上下一派干事创业的热潮。当日,这个区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全国创建文明卫生城复检的前期准备工作。
木材停止商业性采伐后,这个林业局(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举措,把抓产业、上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吸引新兴产业和优质生产要素向该区聚集。北京汇源(伊春)绿色产业谷、华能热电联产等几十亿元的大项目入驻,奥德燃气、韩亚4S汽车专卖店及北货郎森林食品有限公司等项目也相继落地。这些项目全部生产达效后,多元化的产业项目布局将形成。这个局的经济综合实力、地方财政收入及城市核心竞争力都将获得跨越式提升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振兴”的绿色崛起之路。同时,继续推进西岭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梅花山风景区建设,以点带面、两线带动,让南沟、东沟各林场活力四射。如今,伊林、伊敏两个木耳、香菇基地已经高高扬起龙头,“公司+基地+林户”的运营机制,进一步提升全区木耳、香菇产业发展水平。这个区还做好各类特色经济文章:“绿色蔬菜经济”走俏林城,育苗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平台;“花卉经济”一枝独秀,育苗基地花卉已达12种,占据了全市花卉市场70%的份额;“苗木经济”根深叶茂;“珍色经济“生机无限,西岭、伊东和育苗等都建设了野猪、野鸡养殖基地,“寒地森林猪”早已声名在外;“北药经济”发展后劲强劲。
在对外合作开发上,这个局有10余年艰辛磨砺独特的优势和经验,不仅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牢牢扎下根,而且对俄经贸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对俄合作实现了提档升级,实现了多方共赢。累积投资超过4000万元,输出劳务人员4500多人次,累计生产木材近400万立方米,区里实现收入8000多万元,职工收入超过2亿元,林场生活、生产用房达到5000多平方米,工作、生活用车15部及采伐、集材、运输设备400多台(套),现已成为伊春市与常青集团采伐合作伙伴中信誉度最高、产量最大、效益最好的企业。在俄罗斯建成了高密度板生产线和标准现代化苗圃,拥有了郭林、苏克拜及木线3个自主管理的采伐林场,合作也由最初的木材采伐发展到造林、木材运输及木材深加工等领域。截至今年5月末,这个区共过境采伐生产人员300余人,完成采伐15万立方米,绥芬河过货木材约5万立方米。
如今,锅盔顶下已经焕发新颜,红色革命老区让世人刮目相看:西岭中心林场已成人间福地,欧式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生态旅游设施逐渐完善,宝宇龙花温泉酒店开门纳客,西岭狩猎场早已声名在外,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木材停止商业性采伐后,林区职工群众把这里的山水变成了宝贵的财富。
虽然历史无法记载每一个参与抗联的战士,但是祖国和人民并不会忘记她的每一个优秀儿女。
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抗联精神有着无可比拟的艰苦卓绝、不屈不挠,这成为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财富。今天来看抗联,绝不仅仅是回顾,更重要是眺望未来,眺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寻找抗联足迹,弘扬抗联精神,我们心中充满思考。(黑龙江林业报记者 杨利友 记者 白铁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