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初,郭小川终于如愿地辞去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和《诗刊》编委的职务,繁忙的日常事务工作有所减轻,他便赴鞍山和抚顺采访,写出了歌颂工业建设的一组诗作,结集出版了诗集《两都颂》;之后又赴华东、华南、西南,到处走访。1962年,经过努力,他欣喜地获得一年的创作假。于是,他迈开双脚,四处采风,南下福建海防前线,北上东北林区;次年又西访新疆伊犁,东行黄浦江畔,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这番“行走”,对他像是一场压抑心理的“放风”,使他披枷戴锁的心获得某种必要的舒缓。祖国的建设成就使他备受鼓舞,他挖掘着生活中闪光的金子,热情歌颂人民群众的劳动与创造,在祖国大地,到处留下他奔波的足迹和美丽的诗行。
1962年10月他调到人民日报社,当上一名记者,到基层采访、撰写通讯和报告文学成为他的主要工作内容。这年的11月至12月,他随老首长王震走访北大荒和东北林区。
12月5日,他来到伊春,用几天功夫四处走访和谈话,参观木材加工厂和大修厂,还给一些业余作者讲文艺问题。12月10日晚,他来到新青。13至19日,他在新青林业局所属第三林场和林场书记、主任、商店店员、小学教师、更夫、林业局宣传干事、工人、段长、机械员、技术员等多人交谈。第三林场赵书记用很多数字向他介绍林场情况:
“实业区域8168垧,混交林(经过山火),出材量134万多方……”
“……58年边建场,边生产。计划37600米,实成39150米。生产方式:手工作业,运材是马套子。平均劳动力328人(生产工人208人),农村来的套户230人,合115人(六个月),280匹马。劳动生产率120米。”“思想情况:238人中,绝大部分安心林业生产……”
一位李技术员对他说:“建场时物资运不上来,……发动三十多个妇女……”这样的笔记他写了至少有一两万字,记下许多生动的细节,包括林场的建场历史、发展过程、生产计划、人员分组,还有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想法。
在这段日子里,他给远在北京的妻子杜惠写信道:“雪落地而不溶化,可见其严寒的程度了。房子里的温度只十二(摄氏)度,幸而穿着棉衣,准备充分。……在路上,和这里的同志谈了谈,这里的垦区真是充满了英雄主义,使我振奋得睡不着觉。” “这里的人们(主要是转业军人、军官和支边青年),正以史无前例地革命精神,干着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白手起家,兴建了巨大的家业——城市、铁路、林场、农场、房屋、机器,许多加工场、机械场,开垦了200多万亩土地。……他们是伟大的,有前途的。” “人民的沸腾的生活有力地吸引着我。”“我觉得,这里的一切,我是可以写的,……。请等着我的不寻常的诗篇吧!……此次出来,信心极足,我相信,我可以为读者、为你贡献一些真正有用的产品。”
到第三林场的当天,他写信道:“天正飘着雪,一片银白色的世界,安静、平和。这里只有九十户职工家属。二百多工人,若干栋新房舍,四周都是林海,无穷无尽的林海,无穷无尽的白雪。……真的到了‘林海雪原’了。……天气是够严寒的了,室外大概有零下三十(摄氏)度。这里非常容易感冒……。我还好,除了咳嗽,腰疼,腿疼时常犯以外,没有什么毛病。”
“这次在林区,看到很多朴素而平凡的劳动者。他们把林业当成终身事业。而这里真是深山老林,严寒地带,连戏都看不到。他们常常多少年都生活在小山沟里,只有他们生产的木材可以周游全国。他们的工作非常艰苦,冬天是林业生产的黄金季节,而他们则经常是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寒流中露天作业,抬大木头,修冰雪滑道;光是从林场走到作业区,就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风雪,冷得很哪!”
作为人民日报记者,他为报纸撰写了一篇报告文学《白银世界的黄金季节》,文中写道:
“小兴安岭上伊春森林地区的人们,把冬季叫做黄金季节。当我初到伊春那一天,我对这个说法多少有点异议。我说:与其叫做黄金季节,还不如叫做‘白银季节’更为贴切。你看,在我们面前展开的分明是一个茫茫无际、亮晶晶的白银世界!”
“……这风光景物的确是美的,明洁的,辉煌的,一下子可以把你引入非凡的梦境之中。然而,与银白色的冰雪相伴而来的,还有严寒。此地已经是我国的最北方,也是我国最严寒的地带。这里的同志告诉我:伊春林区最冷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四十多(摄氏)度,而且冬季特别长,降雪特别多。当南方桂花喷香、北京红叶满城的时候,这里就已大雪纷飞了。此后的大雪,又三天一下,五天一下,连最勤奋的主妇都扫不尽自己的门前雪。……”“到新青那天又正下大雪。老实说,我有生以来还没有呼吸过这样奇寒的空气。”
“然而,这里所有的同志并不觉得寒冷有多大威力。”他们说:“冬季是木材生产的黄金季节!就是说,风雪、严寒是我们的宝贝,是我们的黄金。”“这里的同志似乎并不关心寒冷,甚至根本不觉得怎样冷。在这一次山场的巡礼中,我注意到:工人同志们的衣着都相当单薄,有的只穿件单衣或球衣,顶多也不过一件不厚的棉袄。棉裤下端打的一色白绑带,更显得矫健自如。他们的神态都是那么坦然,无论风雪、无论严寒、无论笨重的木头,似乎都不在话下。”
“究竟怎样最确切地解释这个现象呢?……一位有三十年工龄的老林业工人向我说:‘人一高兴,活一顺手,就不觉得冷,也不觉得累啦。……冬天是冷点,惯了,也不怎么的。下雪以后,可有意思呢。都说,雪花像一群群仙鹤飞进了松林,那些红松、鱼鳞松,也像白眉毛、白胡子的寿星老一样……’这是何等豪迈、何等亲切、何等发人深思的语言啊!仙鹤、寿星老,又是何等美妙的、神奇的比喻啊!劳动和生活的美,在征服自然界的斗争中所呈现的诗情画意,难道只有诗人、画家才能敏感地发现吗?不,这样一些普普普通通的工人的敏感程度甚至使诗人、画家为之瞠目。”
他写的包括《白银世界的黄金季节》在内的一批报告文学和通讯,富有色彩、韵律和散文诗的美,其独特的风格得到了相当高的评价。时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的李庄曾对我说:“小川同志到报社来,就是记者,自己不特殊,人很好的。我和张沛其实不是他的领导,是服务,做后勤工作。他写东西任务、选题都是自己定,写的文章不单有事情,有文采,有想像,有渲染,真人真事,创造了这样一种体裁。他的通讯选材好,文笔好,所以能较长期地使人记住。……小川这个人看见工作不要命。他是很有名望的人物,按照他的水平、声望,当编委没问题,比编委更高都没问题。但他对这些很淡漠,他就是要写文章。他到报社给报社生色不少。”
在家信中他写道:“面对着这样的生活,我是可以写出真正的诗篇来的。……我的诗篇,将不会把他们辜负。”
他的诗篇,就是写于虎林完稿于北京的《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和“记于伊春”完稿于北京和上海的“林区三唱”——《祝酒歌》《大风雪歌》和《青松歌》。
在《祝酒歌》里,老工人的比喻转换成生动有趣的诗句:
“雪片呀,
恰似群群仙鹤天外归;
松树林呀,
犹如寿星老儿来赴会。
老寿星啊,
白须、白发、白眼眉。”
这些诗作标志着他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有学者认为他“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创造了他所独有的相当格律化的诗体”,这是他“对新诗艺术的主要贡献之一,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把政治抒情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三首诗,唱响了新青,唱响了伊春,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直传唱到今天!
五十多年后的2017年7月,我和姐姐郭岭梅受邀来到了新青林区,参加林区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正值炎热的暑天,一出机舱,扑来一股清冽的凉气,使我周身爽快无比。几天内,我们先出席了新青区委区政府专门召开的纪念郭小川创作《林区三唱》55周年座谈会,又参加了盛大的庆祝大会,观看了精彩的文艺演出,游览了林区的多个场景,还采访了1962年接待我父亲的苏万成老人,老人和我们谈了三个半天,讲了许多当年接待我父亲和他朝夕相处的生动细节。我为森林的美丽而阔大感叹,为边疆的富饶和丰沛而欣喜,为林区人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和牺牲而感动。我有好几次涌出了热泪。
第一次是在纪念《林区三唱》创作55周年座谈会现场,听年轻人朗诵父亲的《祝酒歌》,在遥远的边地,在父亲去世41年后的今天,有这么多素不相识、从未谋面的人们在纪念他,感怀他,我想父亲一定能听见人们的呼声!
第二次是在小小新青区的中心市场,一位老林业工人在卖白菜。他手掂一杆老秤,不眨眼地盯着秤上的准星,极为认真地称重。那不过是一棵白菜,秤得再准也就是几分钱的差额。可是他目不转睛,专心致志。看着他那绝不同于老农民的挺直的腰身,老战士似的站姿,我的眼睛湿润了。
还有一次是在苏万成老人的家里,他和我父亲四十多年前一见如故,几天几夜同吃同住,白天踏着积雪上采伐工地,晚上谈工作聊生活倾心交流。我父亲回到北京后,还写信邀请他到北京来看故宫……。听着老人细致的述说,看到老人亲切的眼神、削瘦的身材和因受工伤而严重倾斜的肩膀,我热泪盈眶……。
再就是看到刘景林老弟已然挂起的牌子“郭小川林区纪念馆”!这将是第一个郭小川纪念馆,谁能想到竟会诞生在这片遥远的边地、诞生在一位林业工人后代的手中!那一刻,我们完全没想到两年后落成的纪念馆竟建设得如此宽敞堂皇,只是紧紧地握着手,眼含热泪,说不出话。
这是世界少有的宝地呵!这片土地地广人稀,宝藏丰厚;这片森林绵延起伏,美丽多姿;这里的人纯朴自然,充满了阳刚之气!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我路遇一位中年人,他认出了我,说:“你的父亲郭小川是我们新青的恩人哪!”“不,不,”我说:“不是的!是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给了他灵感,是大自然养育的参天大树激起他的想象!《林区三唱》就是他的真心、诗意和红松、巨树相碰而燃爆的一颗冲天的火花!
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严禁在互联网发布涉密信息。 | ||||
伊春新闻网 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电话:04583608537 举报邮箱:baitiebin@163.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黑B2-2008097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12006001 哈公网监备23010002003717号 | ||||
版权所有: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中共伊春市委宣传部 伊春日报社主办 yichun.dbw.cn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