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伊春文化精英访谈录之二
扎根大森林的时代歌者
——访全国著名作家姜孟之
伊春日报 伊春新闻网记者 白铁滨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70年的林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勤劳的伊春人民不仅把小兴安岭这块过去的荒凉之地建设成为秀美山川,更在绿色化转型过程中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使绿色伊春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生态画卷。“生态伊春”让林都成为全国和世界闻名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更是让伊春插上飞翔的翅膀。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伊春文化、艺术界的精英们以薪火相传的精神,构建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红色的传承培养人,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宣传弘扬红松精神,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谱写着伊春绿色化转型发展的新篇章。让我们走近扎根大森林的时代歌者、全国著名作家姜孟之。
与姜老约定访谈是在年初,他一推再推,总是说不要宣传他个人,要多宣传红松精神、多宣传小兴安岭的绿水青山、多宣传勤劳的伊春人民、多宣传美丽的伊春。半个月前,参加伊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的研讨会,与其不约而遇。精神矍铄的姜老执拗不过我,才有了这次愉悦温馨的采访。
为人谦和,友善助人,著作等身,德艺双馨,是姜孟之一生的写照!
孟之先生1938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国家生态作家协会顾问,原伊春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马齿苋苦斗记》、《不可以等待》、《走进私立》;短篇小说集《黄牌警告》、《借读生》、《生活里的笑声》;中篇小说《飞龙飞飞》、《丘比特步入了百慕大》、《他有了归宿》;散文集《绿色的摇篮》等14部;长篇报告文学《大山的公仆》、《壮哉!红松精神》、《赴俄罗斯采伐队散记》、《为了红松故乡永存》等;影视剧《马齿苋上任记》、《奇袭老钱柜》、《松鼠杉杉觅新家》、《虎威威来到小兴安岭》等,文学评论数百篇。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发表作品近千篇1000多万字。
贝多芬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1960年,姜孟之在大连第三中学高三毕业前夕,因参加市里组织的支农抗旱,不幸被电线杆子砸成重伤,卧床三年。爱好数理化的他,准备报考大连工学院的理想落空了。是向命运低头,还是努力前行?书籍为他打开了另一个多彩的世界,成了他最好的伙伴。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自修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部分教材,是卧床的他排除疾病带来痛苦的良友。
伏尔泰说:“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惟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1963年5月,他能下地走路了。刚从病榻上站起来的中学生,背着连牙具也没装的书包,从大连那蔚蓝的大海边,走进小兴安岭这片碧葱葱的林海。9月,经过招考成为原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翠岭林场小学代课教员,他发誓要让大森林中的那些不识字的孩子都能拿起笔,为大森林写出永恒的诗篇。1979年,他在《黑龙江日报》发表了文艺评论《谁演合适》,引起领导的重视,调进了区委宣传部,入了党、提了干。
1981年9月17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谷县长的鼾声》,随后入选《小说选刊》,被改编成广播剧、电视剧,分别在央广、央视播出。1983年,他调到市文联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从此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著名报告文学家、一级作家贾宏图评议姜孟之作品时深情地说:“姜孟之是一个小说家。”“你只要轻轻地翻开他写的书,那股浓郁的清新的大森林的气息就会扑面而来,松树油脂的馨香,野百合花的幽香,林间晨雾中那饱含负氧离子的淡淡的清香,是生命的气息。这气息对被城市污染得麻木而冷淡的人是多么重要——如果你实在闻够了酒吧里低劣的洋酒和假冒的洋烟混合成的瘴气;如果你实在是听烦了市井里无休止的喧嚣和舞厅里做作的歌哭,你还是到大森林里走一走吧。当你握着育林功臣张迎善那双像老松木一样的粗重的大手时(《一双手》2002年被教育部定为中小学语文教材),你会因为自己的棉软无力而无地自容;当你在乌拉嘎金矿拜访当年因贫困被卖进烟花巷,后来,因嫁给淘金工人获得新生,被人称为“新妇女”的那位老奶奶(《金矿行》),你会感叹人生之河的悠长和曲折;当你看到一位市委副书记到阶层视察,在路过家乡时,把小车停在招待所,坐在自行车的货架上到亲属家赴宴时(《净化“源泉”的人》);当你听到那位记者站站长为了一个待业青年办的小商店,敢于冒犯当地的权贵,对方不认错,决不罢休的故事时(《随他采访八百里》),你会在对腐败之风叹息和愤懑之中看到诱人的希望之光……。在你看到大森林里的这种种风景,你会感到一种美,一种人性美,人的道德美;你当然也会感到,这片大森林是紧紧和我们的时代相连的,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也在大森林里留下了痕迹。大森林里的那些普通的建设者、开发者也是我们时代的英雄。因此,我们有理由赞赏孟之作品所唱出的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原中宣部文艺局局长、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顾问组组长李准说:姜孟之“坚持立足于哺育他的实际生活,执著地走着从生活出发的路。”他的小说没有着意渲染的铺张,没有标榜哲理的高谈阔论,没有变态变形,没有时空倒错,有的都是顺其自然,信手拈来,不做雕饰,犹如小兴安岭的行云流水那样自然流动。因为老读现代派作品而产生精神紧张和心理失衡的读者,读一读姜孟之的这类小说,会感到一种踏实和宁静。字里行间有一种幽默,但它不是黑色幽默,不使人感到幻灭或失望,而是带着微笑去看生活中的缺陷、缺憾和某些弊端,在写出其可笑的同时引起人们的积极思考。
他写的乌马河林业局育林功臣张迎善的散文《一双手》,在《人民日报》发表后,被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被教育部审定为标准教材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孟之先生不仅自己创作,还千方百计培育文学新人。在担任文联主席、市作协主席期间,他帮助8名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过作品的青年作者转成了国家干部或工人,安排了工作。帮助业余作者筹资出版了《攀登者》、《为了重建红松故乡的人们》和《红杜鹃》、《小兴安岭》两套丛书共计15本。为了培养文学青年,在《绿地》文学杂志设专栏发表中小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他支持建立了伊春青少年文学协会,成立了伊春青少年文学院,并担任顾问,为伊春的文学事业无私地奉献着……
所有优秀者的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与坚韧。
一个可亲可敬的老人,一次难忘的采访,还是作家贾宏图说的好:“姜孟之是大森林的歌者。他的作品是来自大森林的诗篇”!
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严禁在互联网发布涉密信息。 | ||||
伊春新闻网 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电话:04583608537 举报邮箱:baitiebin@163.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黑B2-2008097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12006001 哈公网监备23010002003717号 | ||||
版权所有: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中共伊春市委宣传部 伊春日报社主办 yichun.dbw.cn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