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经济 正文

靠山不吃山 靠水求发展

http://yichun.dbw.cn   2015年11月06日 10:43:27

  

蒋永彬在冷水鱼养殖基地内忙碌。本报记者刘斌摄影

 

  初冬时节,青黄夹杂。11月1日,记者走进乌马河林业局翠岭胜利沟蒋永彬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仿佛扑进了大山的怀抱。

  这段时间,气温回升,林蛙越冬池水面还没有冻上。怕林蛙被人盗走,蒋永彬雇人从早到晚地巡视,确保这些“宝贝”安全。

  三次创业之初,林业职工蒋永彬就怀揣着美好的“山水田园梦”,回归山林,与山水相依。他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依山而建,3个大鱼池一字排开,池水清澈甘冽,一条小河淙淙流过。

  如今,蒋永彬已被任命为安全经营所党支部书记,在工作之余,蒋永彬将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到三次创业中。见记者到来,他热情地迎上来,他穿着湿漉漉的水衩,手里还拎着个塑料箱。风吹雨淋,他已经成了黑脸汉子。“走,见识一下我养的冷水鱼。”

  一网下去,蒋永彬捕到一条大细鳞鱼,他捧起大鱼给记者看。“你猜猜这条鱼能卖多少钱?”“几百元吧?”记者答道。“这条鱼最起码5斤重,市场售价220元一斤,最起码能卖到1000元以上,这么大的细鳞鱼不多,市场上供不应求。”他满脸的兴奋和自豪。

  蒋永彬俨然是位“渔民”,他谈起冷水鱼养殖头头是道。2012年,蒋永彬通过集资入股的形式筹措资金60万元,先后建成林蛙孵化场、越冬池43个、冷水鱼池3个,清理河道6公里。他往冷水鱼池、河道等处投放种蛙5000余只,细鳞鱼、泥鳅等鱼苗3500余斤。

  2013年,他又通过集资入股的形式筹集资金40万元,对该基地进行完善,引进新品种,丰富养殖种类,又往冷水鱼池中投放泥鳅3700余斤、山鲶鱼1000余斤、鲤鱼1500余斤、细鳞鱼1700余尾、柳根鱼4200余斤,投放林蛙幼蛙15000余只。

  他的基地为自然水域,水温低,凭借流水养鱼,充分利用冷水鱼池和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了饲养成本。而且这些鱼池水系贯通,上游的河水源源不断而来,保证了水质优良,实现了冷水鱼的健康养殖。

  蒋永彬在乌马河镇内开了一家翠岭冷水鱼专卖店,店内存有细鳞鱼、泥鳅等品种,顾客在店内即可买到冷水鱼,还有一些酒店的经营者到基地提货。顾客也可以打电话订购现货,新鲜的冷水鱼即可送货上门,这种直销方式受到酒店、度假村经营者的欢迎。

  2015年,投入到冷水鱼基地内的鱼开始有了收益,黄泥鳅一斤卖到了90元、柳根一斤卖到了50元、细鳞鱼一斤卖到了200元。基地和冷水鱼专卖店每天至少也要卖几十斤鱼,销售好的时候数量在百斤以上,欢蹦乱跳的鱼儿变成了一张张百元大票,年销售额超过了10万元,两口子乐得合不拢嘴。

  基地建大了,用工自然多了。如今,蒋永彬常年雇工2人,临时雇工超过了50余人(次),也为这里的富余职工提供了就业机会。

  如今,憨厚倔强的汉子硬是在山水之间趟出了一条致富路,为其他职工创业做了榜样。靠山不吃山,靠水求发展,观念一改,自然天宽地阔,在山水之间,他不仅完成了“职业”转型,而且也完成了创业“经济”转型。

作者:    来源: 林城晚报     编辑: 李春红
记者眼中的记者们
    ——2015年首届伊春国际森林马拉松赛事剪影
“森林之城”户外青旅“高调”参赛
    迷你马拉松比赛报名刚开始时,40多人的森林之城户外青年旅舍早早的报上了“大名”。
中央数字摄影频道展播我市摄影作品(一)
    9月14日至15日,中央数字摄影频道展播我市作者的风光作品。
热点推荐
打破职务消费的“筐”
    职务消费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搞个学历……
民生调查:“临时工”究竟是什么工?
    “临时工”,一个在计划经济时代耳熟能详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