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评头论足 正文

玉米增产不增收

http://yichun.dbw.cn   2015年10月14日 15:22:25

  石广田(河南封丘)

  最近这些天,村里的道路两旁,铺满了正在晾晒的玉米,似乎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然而,村里很多人却高兴不起来:今年玉米降价了约三成左右——每市斤从一块一毛多跌倒了八毛多。每亩地按1500斤收成算,就少卖四五百块钱,一个家庭就少收入几千块钱。

  “不涨价就不卖。”一些村民尽管嘴上很强硬,但我不清楚有多少人真能坚持到涨价。下一季庄稼还需要种子、化肥钱,孩子上学还需要生活费,邻里之间还需要“份子钱”……虽说几千块钱只是城里人一个月的工资,但对于农村人说,却足够维系很长一段时间的开销了。

  至于玉米降价的原因,村民们并不知晓。网络上对玉米降价原因讲的不少,有的说是受进口玉米的低价冲击,有的说是玉米需求量减少,有的说是新玉米含水量偏高……但那不是农民们关心的重点,他们除了惜售以外,也没有什么好的应对策略。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的秋作物大部分都是棉花。“要想发,种棉花”,种棉花当时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大家种棉花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但后来几年,棉花价格逐年下降,一亩棉花的收入跌到跟一亩玉米差不多,棉花就逐渐退出了田野,玉米开始登场。

  近几年,人工越来越值钱,农民们也计算着种什么划算。特别是玉米收割机的大力推广,种玉米比起种花生、红薯等最省时省力。就算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不回家帮忙,老人、妇女也能完成一切农活。玉米在秋作物中的地位,几乎难以撼动。但现如今,面对玉米降价,很多人不知所措。

  为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产量,国家对小麦、稻谷等粮食实行了保护价收购政策,托底政策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而玉米在很多地方并没有保护价,完全是市场化运作,零零散散的农户怎么能够与市场抗衡呢?

  玉米降价,对于那些种粮大户来说,肯定难言轻松。几百亩、上千亩算下来,可是几万元、十几万元的减收。因此有人担心,这些种粮大户会无法履行合同或有“跑路”的风险。看来,粮食增产又增收的愿景,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 李春红
记者眼中的记者们
    ——2015年首届伊春国际森林马拉松赛事剪影
“森林之城”户外青旅“高调”参赛
    迷你马拉松比赛报名刚开始时,40多人的森林之城户外青年旅舍早早的报上了“大名”。
中央数字摄影频道展播我市摄影作品(一)
    9月14日至15日,中央数字摄影频道展播我市作者的风光作品。
热点推荐
打破职务消费的“筐”
    职务消费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搞个学历……
民生调查:“临时工”究竟是什么工?
    “临时工”,一个在计划经济时代耳熟能详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