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资讯 正文

北京大学:搭建世界马克思主义交流的舞台

http://yichun.dbw.cn   2015年10月12日 15:58:10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梁天韵、魏梦佳)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燎原星火在华夏大地点燃,在思想启蒙的滚滚浪潮中,北京大学成为最早在中国学习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地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立的主要活动基地。

  一百年后,在北京大学,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召开。10月10至11日,来自世界近20个国家400多名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受邀前来,对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传播与发展进行研讨。北大再度站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高地。

  2005年,数度来中国考察的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主席雅克·比岱曾对北大的教授说:“中国不只该参加马克思主义大会,更应该自己来办。”

  十年后,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在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开幕式上回应了世界的呼唤:“我们向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发出邀请,让我们把世界马克思主义交流的舞台搭建在中国。”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光芒,从沙滩红楼发出,照亮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前路。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在北京大学生生不息,指引着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北大成立了中国第一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出一批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形成了众多有影响的成果,成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鲜明旗帜。

  今天的北大,除了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还将启动建设全国第一座以马克思名字命名的“马克思楼”;开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马藏”的编纂工作,使中国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文献编纂与研究中心;启动建设了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建设目标馆藏面积5000多平方米,藏书50万册。此外,北大还将创办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出版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文库。

  “这些工作都将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朱善璐表示。

  “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非凡的精神力量,帮助我们以独立自主的批判精神面对现实问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宾栋说。

作者: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 李春红
记者眼中的记者们
    ——2015年首届伊春国际森林马拉松赛事剪影
“森林之城”户外青旅“高调”参赛
    迷你马拉松比赛报名刚开始时,40多人的森林之城户外青年旅舍早早的报上了“大名”。
中央数字摄影频道展播我市摄影作品(一)
    9月14日至15日,中央数字摄影频道展播我市作者的风光作品。
热点推荐
打破职务消费的“筐”
    职务消费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搞个学历……
民生调查:“临时工”究竟是什么工?
    “临时工”,一个在计划经济时代耳熟能详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