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水改善民生出细招
一条农耕路,几个村共用,坑坑洼洼,人难走车难进,反映了好多年没修成。去年申报“微实事”立办项目,很快铺起700多米长水泥路,汽车直接开到田边,农产品收购价涨了不少,鱼塘租金从每亩1100元涨到1600元。
这是发生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四合村的变化,党支部书记邓炳泰对“微实事”立办制竖起大拇指。这是当地新创的一条民生服务“快车道”——身边琐事,群众“点单”,立项速办,排忧解难。
海选民生小事,资金竞争分配
多年来,基层修路补桥、挖渠栽树、安装路灯等“碎片化”诉求,往往立项不达标,资金难落实,越积累越多。有些虽符合立项条件,但审批环节多,解决周期长,一不小心中途“卡壳”。一桩小事情往往几年办不下来。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反复思考,改变思路,推出‘微实事立办制’,解决财政资金分配‘僧多粥少’的难题、制度与效率的矛盾,彻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三水区委书记苏伟波说。
2014年8月,三水决定,搭建“微实事立办制”大平台,把政府“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神经末梢”。区、镇(街)、村(社区)党政领导干部深入村(社区),定期接访,收集民意,对群众关注度高、亟待解决,同时投入资金30万元以内项目,优化办事流程,10个工作日内答复或实施。
为办好众多的民生“微实事”,三水还改革财政分配机制,推出“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办法”。
具体做法是,区镇(街)两级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区人大常委会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审批小组。小组每季度组织基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委委员、媒体记者等组成评审团,对各类“微实事”项目进行评审。群众呼声高、社会效益好、各界参与踊跃的项目将优先获得专项扶持或激励扶持。
一年来,三水共评出了162个“微实事”项目,区、镇(街)财政提供扶持资金2018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解决了70多个村居群众身边的生活设施、安全出行、公益娱乐等问题,惠及全区60%以上人口。
宽进严管,多重监督杜绝腐败
“微实事”立办,加速审批流程,提升办事效率。但是,是否会出现监管不力、滋生腐败等副作用呢?
记者在三水深入采访后发现,“微实事”项目实施全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监管力度不减反增。西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才杰认为:“降低了前端审批门槛,抬高了后期监管门槛。监管重点放在项目资金审发、落实等环节,从‘严进宽管’转为‘宽进严管’。”
今年,芦苞镇入选区级民生“微实事”项目14个,投入资金304.3万元。这些项目全部由镇代表投票决定,镇监审小组协助村组开展工程设计、预算、招标、施工监理、结算验收等工作。每个村居委联系人负责收集资料台账,交镇财政局核实拨款,村居委发放实施。
目前,三水区已经专门建立督导和考核机制,跟踪、抽查、监督项目落实情况,通报群众满意度,并将结果纳入单位年终行风评议和绩效考核范围。对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