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精彩专题 > 抗联专题 > 抗联精神 正文

李凤山:我要留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http://yichun.dbw.cn   2015年09月15日 10:01:17

  我父亲曾经告诉我们兄妹五人,他脸上有两处伤疤,一处伤疤里面还埋藏着一颗子弹未被取出。他让我们记住,这是日本军给他留下的,让我们记住这份仇恨,珍惜现在眼前的幸福生活。

  “在父亲临终前,要求我们把他葬在铁力局建设所的一处无名高地上,他说,在那打过鬼子,是他战斗过的地方。”71岁的李秀芝说起父亲,眼里泛着泪光。

  通过与李大姐的攀谈中,我们了解到她的父亲李凤山,原名为张子荣,曾是一名抗联战士。其父1916年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太平庄。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大举入侵我国东北,时年血气方刚的张子荣,目睹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暴行,怒不可遏。1932年,张子荣开始参加抗日活动,后加入东北抗日联军三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联三军五团任排长。张子荣作战异常英勇,在克山、拉哈线等战斗中多次受到表彰。

  李秀芝回忆起父亲,依然难掩敬佩之情。“为了打鬼子,草根、树皮我父亲都吃过,大伤、小伤更是无数次。”铁力、绥棱、庆安等广袤的山地林区,都留下了张子荣战斗的足迹。

  1939年,张子荣随所在部队进入苏联境内,参加苏联红军八十八旅(抗联教导旅),后任准尉官。

  1945年,张子荣随苏联红军返回国内,在海伦西大营任苏军司令部三营营长。在一次空投行动中,由于地面坐标出现误差,大部分战士都被俘虏或牺牲了,张子荣挂在了树上,才得以逃过一劫。在之后的一次与土匪作战中,张子荣险些被俘。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改名李凤山。由于当时通讯手段落后,张子荣一改名字,战友们就误认为他牺牲了。

  1948年,李凤山来到绥棱林业局制材厂当起了一名普通工人,1952年转致铁力林业局制材厂。

  1982年,李凤山逝世,按照父亲的遗愿,子女将父亲安葬在铁力局建设所的一处无名高地上。(范凌志)

作者:    来源: 伊春新闻网     编辑: 李春红
师法自然皆意境
    欣赏丁炳恒的山水画作,仿佛置身于深山老峪中的一种意境。
热点推荐
打破职务消费的“筐”
    职务消费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搞个学历……
民生调查:“临时工”究竟是什么工?
    “临时工”,一个在计划经济时代耳熟能详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