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铁力篇
8月12日 晴
在温暖的晨曦中,伴着凉爽的秋风,我们告别了美丽的带岭。驱车赶往本次《重走抗联路》活动,伊春之行的最后一站——铁力林业局。
汽车行驶在前往铁力的路途中,采访团一行人员,都默默的不出一声,望着车窗外的山林河流。我们并不是欣赏窗外的美景,而是想要记住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抗联历史,记住曾经在这里牺牲的每一位抗日英雄,记住这一路走来给我们所留下的震撼和感动!
经过一个多小时,走了110公里的路程,我们到达了铁力局。在这里我们不仅见到了林业报驻铁力局记者站站长王长伟和铁力局老促会副会长李学东同志;更让我们激动的是,我们还见到了当年抗联战士李凤山的大女儿李秀芝和二女儿李秀兰同志。
在局办公室和以上同志进行了座谈,我们了解到了从1933年至1945年期间,发生在铁力这片土地上的抗联历史。我们与抗联三军战士李凤山的子女进行深入交谈。这是一路走来,第一次真正的与抗联战士的后代接触。座谈结束后,我们迫不及待,邀请李学东副会长带我们前往位于铁力局双河林场的中共北满老金沟遗址和红光农场的东北抗联三军滚鞍战斗遗址。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最终到了两处遗址所在地。在遗址前,李学东副会长给我们介绍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抗联故事,曾经的历史渐渐的浮现在我们眼前,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寻访完两处遗址,铁力之行就已近尾声,这一路从来,我们不仅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知道了曾经的那段抗联历史,更在了解的过程中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更是真真切切的受了一次红色教育。
8月13日 晴
10天的寻找抗联足迹,弘扬抗联精神伊春林区之旅即将结束, 10个日日夜夜,我们踏着抗联先烈们的足迹,走进小兴安岭的青山绿水,从伊春腹地到素有伊春南大门之称的铁力局,走了大半个伊春,一路追寻他们生活和战斗的点点滴滴。此时,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依依不舍。
一路走来,我们得到了伊春日报社、沿途各林业局党委宣传部、记者站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顺利完成了探寻之路,我们心存感激。
一路走来,小兴安岭长达14年波澜壮阔的抗联斗争史,洗涤了我们的心灵,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我们始终处于感动、振奋和鼓舞之中。在缅怀抗日英烈的同时,更让我们明白,历史不能忘,伤痛不能忘、斗志不能忘、责任不能忘。要做一个工作有责任,生活有担当的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了伊春林区人民继承革命先烈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解放思想、三次创业呈现出的资源得到保护、产业有效发展、人民明显致富的良好态势。我们看到伊春林区在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之后,积极转变观念,加快转型发展,由林区经济向林业经济转变,由林业经济向非林经济转变的快速步伐:乌马河林业局对俄合作开发,金山屯林业局的生态旅游,南岔林业局的北药开发,带岭林业局的苗木种植,铁力林业局的矿产资源深加工等。这些产业的开发利用,为伊春林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路走来,采访团成员在抗联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表现出的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让我深深感动和敬佩。他们白天爬山涉水,为探寻抗联英烈遗址,不惜冒雨跋涉3、4个小时,晚上回到住地讨论、总结、写稿,工作到凌晨那是家常便饭,但没一个人叫苦喊累。在此,由衷地向他们表示致敬。
一路走来,我们不仅收获了大量的抗联素材,收获了丰富知识,更收获了真实的情感。在继承和发扬抗联精神的同时,我们感受到了振奋和鼓舞,我们看到了希望。伊春林区的采访虽然结束了,但森工林区转型发展、再创辉煌的崭新一天才刚刚开始......(范凌志 记者 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