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星“牛郎”的生意经
“鸡生蛋,蛋生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
说其是故事,但也可以说是一种生产模式。可按这种模式养牛,你听过吗?
走进铁力局北星农场,提起“牛郎”刘文宝可谓大名鼎鼎,他楞是凭着一股韧劲,把自己的养牛事业从小做大,现在已经做起了规模化养殖,成了当地的“牛”人。
今年44岁的刘文宝,从2003年起就琢磨养牛,那时养殖的是奶牛。按他的话说,辛辛苦苦折腾了10年,也没赚到大钱,养牛的经验倒是积累了不少。
“小打小闹根本赚不到啥钱。”2014年初,刘文宝下了狠茬子,一股脑儿把奶牛全卖了。他决定养殖肉牛,并发展规模化养殖。
2014年12月,刘文宝带头建立了“创兴肉牛养殖合作社”,投资60万元,养殖西门塔尔肉牛,他要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之路。
当时,刘文宝作出了一个令合作社成员出乎意料的决定:三年之内不卖牛。他要按“鸡生蛋,蛋生鸡”模式,以肉牛繁育创造效益。
“母牛生母牛,三年五个头”。以当年购回的30头牛作为基础,进行肉牛繁育,最终打造出一个肉牛养殖繁育基地。刘文宝预测,再经过三年繁育后,肉牛存栏数至少能达到130头以上。
刘文宝说,牛这种动物,它不像是猪啊鸡啊,吃得都非常单调。牛属于杂饲性动物,平时就连猪料、精饲料它都能吃,好养的多,就是得细心。
刘文宝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起来喂料,放牛,在饲养的过程中,刘文宝告诉记者,养牛要精心,细心,对待它就像家人一样。
到今年7月,半年多时间,刘文宝的牛场新增了6名成员,新出生的6头小牛犊长得膘肥体壮。
“你看这牛长得漂亮吧,吃得都是咱自己种的青贮玉米。”用“漂亮”来形容自己养的牛,看得出来,刘文宝对牛是真的喜爱。
今年,刘文宝种植了10公顷的青贮玉米,他估计至今能贮存700吨青贮玉米,就饲料这一块可降低很大的成本。
“走肉牛繁殖的路子相对较难,我会坚持住。”刘文宝告诉记者,肉牛繁殖三年之内见不到收益,就是公牛育肥也得两年才能出栏,只投入不见回头钱,这是一项很艰难的考验。
刘文宝算了一本粗略账,投入60万元,30头牛三年后,繁殖总数上限有可能达到150头,整头肉牛批发价(平均价)13元每斤,可创造产值近300万元。至于纯利润能达到多少,刘文宝粗算一下大约在30%左右。
“新繁殖出来的公牛我们就用来育肥,而新繁殖出来的母牛就留下来继续繁殖。计划在三年之内,养牛真正达到规模化。合作社还准备在周边的林场所发展更多的会员,带动更多的乡邻养牛致富。”刘文宝还有更远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