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尚法 慎思明辨
第一次见老师
对研究生新生来说,最期待的就是看看自己分到了哪位导师门下。
记得那是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听说导师分配名单已经下发给了辅导员,我急切地跑到辅导员办公室查看。哇,邹碧华老师!以前听学姐介绍过,邹碧华时任长宁法院院长,学术与实务都很强,是位学者型法官。当时,自己像中了大奖一样,兴奋,激动。
记得第一次见老师,是在他的办公室里。走进他的办公室时,他正埋在一摞摞卷宗后面查看材料。看见我们到来,他立即站起来打招呼。老师中等身材,戴着黑框眼镜,儒雅,热情,我们进门前的紧张感瞬间全无。
那天,老师给我们上了第一堂课,给我们布置了三项任务,一是学好英语,至少要看一本英文原著,英语学好了可以扩充搜集资料的范围;二是掌握学习方法以及研究方法,遇到问题就能更好地解决;三是学会为人处事之道,研究生是学生与社会的过渡阶段,应该为步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基础。那次见面之后,对老师更加敬佩,暗自下定决心,也要当一名学者型法官。
2014年12月10日晚上6点左右,突然接到同学电话:“邹老师去世了。”“谁去世了?”我不相信。前段时间,老师还神采奕奕地跟我们讲上海司法改革的近况。“邹老师去世了,心脏病突发。”一瞬间,整个人像被掏空一样,找不到支撑点。
“崇德尚法,慎思明辨。”走进书房,翻开了那本《要件审判九步法》。毕业时,专门买了这本书要老师签名,老师在首页上写下了这句话,说作为毕业寄语。抚摸着这字迹,脑海中一遍遍闪过跟老师接触的点点滴滴。
“到死我都是积极向上的”
老师去世后,我到家里看望师母,在书桌上看到了老师撰写的《从专业思维、管理思维到领导思维——我的成长历程》一文,文中写道:“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的圆满人格,应当是破除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的法治中。”他从自觉、觉他,走到了觉行圆满,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他唤起了无数法官的法治信仰,激起了公众对法治美好明天的憧憬。
在一次演讲中,老师坚定地说:“我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到死我都是积极向上的。”
他从不抱怨什么,也从不责怪什么。当我们提到中国的法治不完善时,他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历史参与感,在抱怨法治不完善时,想想自己审理的每起案件是否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裁判文书上的错别字有没有改掉,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进步都会带动历史的进步。”
当我们抱怨某人时,他说:“当我们看到残疾人上楼梯时,会忍不住想搭把手帮帮他。其实你抱怨的那个人,在情感的某一方面也算得上是一个残疾人,这或许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造成的,我们这时候也应该帮他一下。”
还记得毕业论文答辩结果不如意,心情异常失落。他说:“没关系,咱们靠的是持续的努力,答辩的成绩跟老师的宽容度有关,你在老师眼里仍然是最优秀的。”听到这话,泪涌了出来,心中又充满了能量。他像黑暗里的火光,照亮前进的路,也带来了温暖。
总是跟同学说,老师特别特别谦逊,没有官架子,跟他在一起不会觉得是跟一位高院的领导在一起,而只是老师。在制作毕业纪念册时,跟他要照片,放到导师寄语的地方。他没有任何推辞,晚上十一点时给他发微信,(我们一般在这时候联系他,他这时才有空翻看手机),他马上发来了一张看画展时拍的供选用,一分钟后又发来了一张穿制服的供选用。
老师是性情之人。有让他引以为傲的事情,说到这些时,他不会刻意隐藏内心的兴奋而故作谦虚。老师刚工作时,分到经济庭,要审理大量的公司案件,公司法对他来说相对陌生些,为此,他阅读了大量公司法方面的论著,并抓住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以点带面展开研究。他骄傲地说,如果让他站在台上,随机给他一个公司法方面的论题,他都可以讲出些东西来。
长宁法院食堂改建时,他给我们讲了他的设想,食堂设有可以三五人聚餐的餐桌,供大家聊天时用;也有单人餐桌,每个人难免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这时他或许更愿意独处。说这些时,他时不时地停顿一下,又自信满满,并露出了那经典的笑容。
老师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他总是抽时间指导我们的学业、事业以及如何做人。总认为,他会一直在那里,拨通他的电话时,总能听到他亲切的声音:“喂,张娟。”总以为,无论什么时候,遇到困难与疑惑,都会得到他的帮助与解答。也曾幻想过,等老师年老时,我们事业有成时,一起去拜访老师的温馨画面。
可这一切,都在2014年12月10日那天停止了。12月12日,在殡仪馆见到了老师,几个月不见,他又瘦了许多。他静静地躺在那里,鞋底的尘土也没来得及拭去。他是一个很讲究的人,难以想象那段时间他有多累多忙。
他的精神留了下来
老师刚刚去世的那段时间里,我曾恨过,恨老天为什么带走一个对中国法治充满信心并为之不懈奋斗的好法官,一个教书育人并孜孜不倦的好老师。曾怨过,怨老师为什么那么拼命工作,而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如果生命可以重来,自私地讲,宁愿老师多关心自己一点。可是,这就是我的老师——工作就是他的一切。
有时会梦到老师,老师说他并没有走,只是在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地方。醒来后,细细回想梦中的情节,是啊,老师并没有离开,他的精神永远地留了下来,感染了更多的人。他离我们更近了。
我把老师的微信头像照片保存了下来。他笑着,端着杯子。每当我遇到困惑,心情低落时,我就会翻出老师的照片,思索着如果老师在,他会跟我说些什么,希望我怎么做;每当自己取得小小的成绩时,也会默默地向老师报喜,感觉老师好像在鼓励我:“做得不错!”
还记得,接到法官任命书时,我给老师发了一条短信。老师回复:“祝贺你!在开始步入人生的下一阶段之际,希望你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吃亏,四不怕烦,五不怕输。有这五不怕,人生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这条短信一直保存在手机里,还经常翻出来看看,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继承老师的遗志,做一名彻底的、纯粹的、高尚的法律人,无愧于老师的教诲。
“崇德尚法,慎思明辨。”老师走后,自己不断回想老师向我们传授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默默地努力着,只为有一天,我能充满底气地说出:“我是邹碧华的学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