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清白家风玉精神”
耿银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家风建设,成了当下的热门话题。南宋词人张道洽云:“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积极赞誉“清白”传世的家风。当下,应该让这种“清白家风玉精神”,释放出厚重致远的道德魅力、人格光华、价值颜色、时代光彩。
《辞海》对“清白”的释义是:“操行纯洁,没有污点”。可见,“清白”是一个清爽而无瑕的词汇,更是一种“质本洁来还洁去”、“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道德高峰,更是洁身自好、坦荡从容、清静自然、严谨自律的家庭风气、社会风气和道德构成。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把“清白”装进心间,我们就能有效抵御物质灰垢、道德雾霾,以及欲望沙尘暴的侵袭。从而释放出人格的纯净、道德的高贵以及恬淡自如的止欲情怀,就能有效化解贪婪、势利、奢侈、市侩、腐败等不良污染,而延展出更多淡定、廉洁、节俭、奉公守法和古道热肠。
当下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我们的眼睛被“过分的绚丽”弄疼了,我们的思维被冷漠、自私弄得有了麻木感,有些人的贪婪贪腐撕裂了人们的容忍底线、法律底线,此刻,更需要有“清白”颜色,闪亮登场,大展手脚,摆脱浮华和冲动,带来与众不同、震撼人心的“视野的清新”、“精神的独立不凡”。“清白”是简单,是淡雅,是从容,是随意,更是自我约束。自我向善,自我砥砺,自我向上,家国具备了这种基本的底色、简单的颜色,就能为社会和人的发展,带来更多厚重和精彩。
正因为“清白”中有如此丰厚的道德内涵、精神内涵,自宋明清以来,“清白”一直是重要的家训族规。北宋范仲淹的后人建立的会讲堂,特意悬挂“清白”的匾额。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开头便讲,“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南朝梁贤相徐勉“遗子孙以清白”。唐朝名相房玄龄的父亲很崇尚这种做法,“人皆因禄福,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房玄龄继承了这种“清白”,铸成了“贞观之治”的家国辉煌。宋代包拯在《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坚守高洁之风。四川《唐氏族谱》要求:“一切严禁,庶免他患,由此家法肃而家声振,乃不失清白之家规也。”《洪洞韩氏重修家潜》收录的《垂教遗言》中也强调,“惟以清白传家,为我子孙贻安悠久之计”。——“清白”是厚重的传统家风,也滋养了源远流长、厚德载物的中华道德体系。
让“清白家风”和物质光华有效对接,绽放出时代光彩,成为推动“精神中国”健壮有力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