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15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袁道剑张恩普张增玲
30年间,一个小山村从贫穷走向富裕。当年的煤油灯变成了明亮的电灯、低矮的草房被宽敞明亮的砖房替代、泥泞的巷道变成整洁的水泥路,拖拉机、手机、太阳能……这就是嘉荫县红光乡红边村。而这所有的变化都离不开为山村呕心沥血的老支书徐学强,他和村民们一起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红边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吃土豆住草棚
1978年,刚过完春节。家住桦南县二道沟村的徐学强刚刚28岁,听说老乡于德海从嘉荫县回来走亲戚,他就和家人过去串门。闲聊中,听于德海说起距离嘉荫县近30公里的山区,有不少荒地还没有开垦,当地政府正鼓励外来农民到那里开荒,而且国家还给优惠政策。这个消息让徐学强心动了,因为他居住的二道沟村地少人多,每家年年都要吃“返销粮”。而他家更是困难,兄弟姐妹8个,20多口人,饥一顿、饱一顿,日子过得尤其艰难。不如去那里闯闯,兴许能为家人和乡亲们找条填饱肚子的活路。
出了正月,徐学强就和哥哥来到嘉荫县,和政府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后,来到了要开荒的那片山区。漫山遍野都是茂密的次生林,有的大树高几十米,粗的一个人搂不过来。人在山里,根本无法辨别方向。为了选好“点”,他只好爬到树上望,反复观察地势走向、山坡高度及地域开阔程度等情况,经过甄选,最后选定了“四号点”,就是现在的红边村。经过与家里人联系,又有十几个乡亲过来和他一起开荒。
4月初,山里的积雪还没融化尽,徐学强就领着十几个人进了山,住进了临时搭建的草棚子。虽然是初春时节,但天气乍暖还寒,屋里的炉火一刻也不能停,一旦睡过头炉火熄灭,草棚里就和冰窖一样。夏季开荒时,蚊子、小咬和瞎虻就像开会一样“糊”到身上,咬的全身都是包。那时侯没有井,饮水做饭用的是塔头甸子里的“大头虫”水。为了让家里的人来到开荒点时有地方住,徐学强带领大家相互帮忙,各自盖起了简易的板夹泥房,没有塑料布,就用成捆的草堵窗户。家属过来后就在炕上铺上干草。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前来开荒的人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最后只剩下十来户人家坚持了下来。
因在搬家时,运送粮食和其他物资的货船出了故障,拖延了到货时间。在整整40多天里,徐学强和大家依靠土豆充饥,将仅有的一点粮食留给老人和孩子,8户人家用一口大锅做饭。直到货船到了,大家才解除了挨饿之苦。5月下旬,徐学强和伙伴们抡起镐头和斧子、锯,将树锯断、刨出树根,一镐一镐地刨荒,虽然又苦又累,但看着开垦出的土地面积一点点地扩大,他们心里虽苦犹甜。靠着不服输的劲,当年他们在荒山上硬是刨出了4晌多土地,撒下了希望的种子。开上拖拉机
第二年,县乡两级领导看徐学强带领大家干得不错,很有组织能力,任命他为生产队大队长。1980年,工作出色的他又被县里评为劳动模范,还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1982年,为鼓励他们扩大生产,上级拨给了他们3台拖拉机。为抓紧时间开垦荒地,徐学强带领机组人员,拖拉机昼夜不停,人员倒班。为对付蚊虫叮咬,他们想出将柴油抹在脸上的方法熏蚊虫,但他们的脸上也因此紧绷绷、火辣辣的难受,洗都洗不掉。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历经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开出了400多晌良田,村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村民们将板夹泥房推倒,陆续盖起了宽敞的草房,再也不用挨冻了。
1983年开春,县里拨给村里贷款买耕牛,徐学强领着一个小伙子回老家买回30头耕牛。1984年,红边村实行了分田到户,徐学强被委任为所辖5个村屯的村长。红边村的社员每家都分了几十晌土地,人人脸上都露出舒心的笑容。因村子较偏远,村里始终没有电。为了改善群众生活,给村里带来光明,徐学强想方设法买回一台柴油发电机发电,村里每家每户电灯亮起的那一瞬间,家家都和过年一样。但每年用去的10多吨柴油,费用不少。他又多次跑县里有关部门协调,终于在1995年的秋天为村里安上了民用电。旧貌换了新颜
村里以前没有学校,孩子们上学就在仓房或家里。20几个孩子分好几个班,没有合适的教室,老师只能给几个年级的孩子复式教学。1986年,徐学强找来工程队建小学,可房子建了一半,工程队不干撂挑子了。他就和村民们自己干,硬是将学校给建了起来。2005年,徐学强又带领村民将旧校舍推倒,盖起了砖瓦结构的学校,为节省资金,他通过教育局要回了县里学校改建后的旧门窗,老师有宿舍,孩子们上课也暖和了许多。
红边村的村民们分田到户虽然尝到了甜头,但因积温低,一垧地才收1000多公斤粮食。如果赶上灾年,连种子都收不回来。这种情况让自1988年就当村支书的徐学强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夜晚翻来覆去睡不着。
为了让村民在种地外能有其他的“来钱道儿”,徐学强可没少费心思。看到周围山青水秀,发展养蜂肯定不错,他动员几户人家开始养蜂。杂花蜜、椴树蜜,收成还真不错,销路也很好。一到春天,山上的蕨菜、刺老芽、猴腿、黄花菜等山野菜应有尽有,秋季,蘑菇、木耳、猴头更是漫山遍野,他就发动家庭妇女结伴上山采。卖给收购的山货商,这对村民们来说又是一笔好收入。村民兜里有钱了,彩电、电饭锅、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都搬回了家。
在徐学强的带领下,村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1999年,村里有了第一户砖房后,几年间,草房陆续被砖房代替,家家都有了拖拉机等农业机械。
村里的路始终让徐学强头疼,一条“水泥路”村民走了多少年。就是用拖拉机出村,近10里的路也要走上半天。徐学强是年年带人修,年年路不好。因为当地没有沙场,修路的难度太大。他一方面对上争取资金,另一方面与其他村屯的村干部商量,采取分段修路的办法,终于把同山外连接的这条村路修成了真正的水泥路。
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里安装了有线电视接收器,能收8个频道,不但丰富了文化生活,还学到了农业知识。在红光乡书记党委于春强的支持下,今年,徐学强带领村干部发动群众又修了5000平方米水泥巷道,为了村里的事,他抛舍下自家地里的活,和村干部一起没黑没白地忙,将原本3年的计划1年完成,还修了各2000延长米彩钢障子和边沟,来年还打算修建一处休闲广场和一个文化活动室,让村民们不出村子也能享受现代化的休闲娱乐生活。
2008年11月中旬,记者在红边村采访时,49岁的村民关庆祥告诉记者,他是1978年从桦南县来的,跟着徐书记从“建点”开始,一直走到今天。村民们心里都有一杆秤,30年来,徐书记带领大伙从一无所有到现在过上幸福生活,大家都心存感激。30年如一日,真的不容易。
上图为徐学强(右)和村干部到农户家查看大豆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