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精彩专题 > 抗联专题 > 抗联精神 正文

记者手记:南岔篇

http://yichun.dbw.cn   2015年09月14日 09:06:50

  8月8日雨

  早餐过后,采访团一行从金山屯区出发,寻找抗联足迹的下一站——南岔区。

  半个小时之后车辆就进入了南岔区,当我们与来迎接我们的该区宣传部干事宋勐汇合后,就立即前往位于南岔区浩良河镇的吉星村,听说那里曾是一处抗联遗址。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浩良河镇,该镇副镇长张曙光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陪同我们前往了吉星村。当到达吉星村党支部的时候,该村66岁的老村支书孙吉庆已经在门口等待我们许久了!与老支书短暂的闲聊过后,这位担任了该村39年支书的老人向我们介绍起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抗联历史往事。老支书将他1976年来吉星村后,开始了解的抗联往事逐一的向我们介绍:这里被称为“红色地盘”的伊春抗日发源地。

  在其叙述的过程中,听到日本军人侵占这里之后,是如何霸占此处一千多亩百姓良田的,曾经两次前来这里进行扫荡,并屠杀12名抗联家属,直到后来听说了日本军人曾经将一名妇女和孩子活生生的踢进深井里,致其母子俩被淹死的往事。老支书越讲越气愤,他对日本侵略者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这与我们采访团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曾经的抗联遗址,已经成为如今的玉米地,这让我们此行甚感遗憾,为了能够更真实的还原当时的抗联历史,老支书告诉我们在离吉星村较远的秋冷村还有一处日军留下的碉堡。于是我们决定驱车前往,一探究竟。

  在离开吉星村后的路上,天色渐渐的阴暗下来,瞬间瓢泼大雨从天而降,本来就不平坦的砂石路变的更加泥泞难行,路况的糟糕,使得汽车行驶艰难,我们的车子几次出现打滑的迹象,即使在危险随时都可能出现的情况下,采访团还是决定继续前往,要将日本侵华罪证记录下来。在一路的颠簸中,我们终于找到了那座碉堡并用相机将其拍摄了下来。在返程的途中,天色渐渐晴朗了,我们幽默的调侃着说,这是曾经的抗日英雄们,在考验我们寻找抗联足迹的决心啊!

  现在是2015年8月8日晚,23点27分,此时的窗外还在下着绵绵秋雨。今天是传统节气中的立秋,回想这一路来,我们为了寻找抗联足迹已经从夏天走到秋季,这一天的秋雨下的让人感觉凄凉,现在的我毫无困意,回想着这几天的采访过程,回想着这一路以来接触的人,了解的事,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段悲壮的历史往事!

  8月9日晴

  经过了一整夜秋雨的洗礼,和煦的阳光照亮了整个南岔区。小镇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八点钟,继续我们探寻之路:1937年至1938年间,侵华日军为了掠夺小兴安岭丰富的木材资源、黄金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建设北满公路时所留下的8号和9号桥侵华遗址。

  8号桥遗址,位于南岔区的东入口;9号桥遗址,则位于南岔区的西出口。据了解,在日军建设两座桥期间,当时南岔地区的抗日联军,曾多次对其进行袭扰,阻止其想要掠夺小兴安岭一代的经济资源的举动。当我们抵达8号、9号桥遗址时候,眼前矗立在宽流河水中的桥墩时,我们的记忆突然间被带回了那段岁月里!

  望着眼前这些,日本侵华的罪证,我们既有对曾经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罪行的痛恨,又有对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牺牲的那些前辈英烈们的肃然起敬。

  寻找南岔区抗联遗址的行程,到此就告一段落,此次南岔之行,我们所感到的遗憾多过惊喜。遗憾的是那段岁月的痕迹,逐渐的消失;那段光辉的历史,逐渐的模糊!

  但是,当我们伫立在这座小镇之中,看到如今这里车水马龙,人民幸福指数逐渐攀升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里的将来,和实现复兴中国梦的希望! (黑龙江林业报记者 范凌志)

作者:    来源: 伊春新闻网     编辑: 李春红
师法自然皆意境
    欣赏丁炳恒的山水画作,仿佛置身于深山老峪中的一种意境。
热点推荐
打破职务消费的“筐”
    职务消费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搞个学历……
民生调查:“临时工”究竟是什么工?
    “临时工”,一个在计划经济时代耳熟能详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