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中国梦 > 中国梦致富企业成才 正文

保林河人“富在林下”

http://yichun.dbw.cn   2015年01月16日 08:38:13

  赵德明白宝俊本报记者刘欣

  双丰林业局坚持“把资源管起来,让产业兴起来,使职工富起来”的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全面停伐带来的影响,充分利用林区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确保职工收入不减。

  元旦过后,记者走访了双丰局最远的保林河林场。今年38岁的刘志国是保林河林场的职工,曾经做过拖拉机手、油锯手、伐木工等工作,随着林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木材停止商业性采伐是大势所趋。刘志国对此早有预见,从2008年开始承包了林场140公顷红松林。“过去每年冬天采伐我也就赚1万多块钱,从我承包红松母树林后,平均每年在采集松子上收益就有10多万元。我还经营了3公顷的苗圃,培育云杉、樟子松等7种绿化树木,年收入8万多元。”刘志国高兴地向记者念起了致富经。

  保林河林场施业区面积1.3万公顷,其中红松母树林面积384公顷。林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将384公顷红松母树林采取以承包经营管理的方式承包给职工群众,进行管护经营,每年林场职工仅靠采松塔这一项,户均收入4万多元。森林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林场职工于法林也是从事多年的木材生产工作,前些年随着木材采伐量的逐年减少,于法林就开始谋划发展其它项目。2009年,他开始依托当地的森林资源,在林下开始养蜂,经过几年的努力,从最初的6箱,发展到如今的100多箱。

  去年于法林收获10000多斤蜂蜜,实现经济收入1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所有8户职工和他一起选择了林下养蜂,仅蜂蜜一项,使每户养蜂户平均年收入达3万多元。

  黑木耳种植项目是保林河林场发展一场一品的主打项目,特别是木材停伐后,保林河的大部分职工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等优势,扩大木耳种植规模。职工曹延森种植木耳已经多年,去年,他在林场的引导下,通过外出考察学习,改变了过去室外地摆种植方式,将种植的6万袋木耳采取温室大棚挂袋方式,使木耳品质得到很大提升,并提前上市。去年,保林河林场28户职工共种植黑木耳50万袋,产值达150万元。

  据林场负责人介绍,木材全面停止采伐后,大部分职工面临分流、转岗,有的甚至在家待业。如何引导职工转型增收致富,成为林场的紧迫问题。保林河林场积极应对,带着未来如何发展的课题,他们先后7次组织干部职工到吉林、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并投入10万元,从庆安购买了大棚钢架,无偿提供给林场职工种植黑木耳。根据自身优势条件,制定了周期较短见效快的黑木耳种植项目为林场支柱产业,和周期较长的林下山参培植、红松果嫁接项目,目前全场发展自营经济户230户,创产值2000多万元,在寻找“不砍树、也能富”的道路中实现了有效探索。当前,保林河林场职工群众将干事创业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人人有事做,家家忙创业,他们忙碌的身影搅热了冬天沉寂的大山,显露出了对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坚定信心。

作者:    来源: 伊春日报     编辑: 李雪萍
热点推荐
打破职务消费的“筐”
    职务消费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搞个学历……
民生调查:“临时工”究竟是什么工?
    “临时工”,一个在计划经济时代耳熟能详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