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快递    时政新闻      社会新闻     经济新闻      文体新闻     法制新闻      科技新闻    图片新闻    伊春论坛    伊春风光
*我家出了8个大学生   2008-12-24
*餐桌上的变化   2008-12-24
*林业老工人抚今追昔    2008-12-24
*独生子女如何当好爸妈    2008-12-24
*记忆中的花布衫   2008-12-22
* 私家车驶进百姓家   2008-12-22
*从鸿雁传书到可视聊天   2008-12-16
*从下车“百米赛” 到坐车摆手停   2008-12-15
*30年婚纱照从黑白到个性   2008-12-11
*从买不着到选着买   2008-12-10
*从拥挤买菜到悠闲购物   2008-12-09
*老林业开发者话今昔   2008-12-05
*“36条腿”寄托生活憧憬   2008-12-04
*从理财消费看变化   2008-11-27
*花布书包承载的记忆   2008-11-25
*洗上热水澡 生活步步高   2008-11-20
*为买电影票,挤丢了帽子……   2008-11-07
*百姓越来越有口福   2008-11-03
*出租车司机眼中的城市变迁   2008-10-28
*买粮再也不用“票”   2008-10-27
*贮秋菜变化大   2008-10-23
*遥遥万里远 悠悠光波牵   2008-10-22
*照相机记录三十年变化   2008-10-21
*见证爱情 感受变化   2008-10-21
*穿出来的时代变化   2008-10-09
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林区开发[专题] 正文
餐桌上的变化
http://yichun.dbw.cn   2008-12-24 09:56:28

  东北网伊春12月24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刘莹/文

  午饭的时间到了,今年已70岁的市中心区居民闫大爷却不知该吃些什么。在权衡半天后,他吃了两个玉米面窝头、一碟咸菜。最近,医生警告血脂过高的他说,最好远离酒肉,多吃些粗粮和蔬菜。

  窝头和咸菜,也许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食物简直太久远了,但对闫大爷来说却不陌生。30年前,这两样食物可是他们全家人的主食。为了填饱肚子,闫大爷甚至吃过树皮和谷糠,因为饥饿,他的腿一度出现浮肿。闫大爷说,在当时玉米面、高粱、红薯这些都不多,能吃饱就不错了。如果家里的孩子多,就只能喝稀的。即便在城市里,“粮荒”也会经常在月底不期而至。

  闫大爷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少得可怜的面粉、大米、鸡蛋,只属于病人、客人、老人和小孩,大人往往只是个看客。为了能让一家人吃上点油,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买到肥肉。假如买到的是瘦肉,回家就会被长辈们骂一顿。“年轻的时候,如果在大街上碰见一个胖人,大家都很羡慕他,羡慕他有个宽裕的家境。”

  这样的生活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悄然发生了变化。食物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摆上了货架,很多家庭开始随吃随买,要说变化最大的还是年夜饭。闫大爷回忆说,那时过年,年夜饭必须要有一条大鲤鱼,取‘年年有余’之意。猪肉多是烀着吃。海鲜成了那个时候的俏菜,平时吃得少,过年就当换换口味,油焖大虾的香味,现在还记得。那时粗粮食品开始逐渐从老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再往后,餐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鲍鱼、海参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全国各大菜系互相渗透,南菜北做。同时,中餐已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西餐、比萨、韩国烧烤、肯德基等纷纷进驻林都。已经从餐桌上消失的粗粮又意外地受到了食客的青睐,重新成为饭桌上的新宠。

  到了21世纪初期,家庭主妇们开始寻求健康主题,对水果、蔬菜极为重视: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总之,什么食品搭配有利于健康,已经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如今,大超市里牛肉按部位卖,肉馅要分肥瘦,鸡蛋是纯天然的,各种奶制品琳琅满目……因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了方便上班族,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半成品,荤素搭配,买回家以后炒熟即可。现在人们讲的是要吃好、吃出文化和健康。一日三餐要讲究营养搭配,肥肉最好少吃,多喝酸奶易消化吸收,鸡蛋一天不要超过1个,早晚吃点水果可抗衰老……这一切只用了30年的时间。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