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快递    时政新闻      社会新闻     经济新闻      文体新闻     法制新闻      科技新闻    图片新闻    伊春论坛    伊春风光
*我家出了8个大学生   2008-12-24
*餐桌上的变化   2008-12-24
*林业老工人抚今追昔    2008-12-24
*独生子女如何当好爸妈    2008-12-24
*记忆中的花布衫   2008-12-22
* 私家车驶进百姓家   2008-12-22
*从鸿雁传书到可视聊天   2008-12-16
*从下车“百米赛” 到坐车摆手停   2008-12-15
*30年婚纱照从黑白到个性   2008-12-11
*从买不着到选着买   2008-12-10
*从拥挤买菜到悠闲购物   2008-12-09
*老林业开发者话今昔   2008-12-05
*“36条腿”寄托生活憧憬   2008-12-04
*从理财消费看变化   2008-11-27
*花布书包承载的记忆   2008-11-25
*洗上热水澡 生活步步高   2008-11-20
*为买电影票,挤丢了帽子……   2008-11-07
*百姓越来越有口福   2008-11-03
*出租车司机眼中的城市变迁   2008-10-28
*买粮再也不用“票”   2008-10-27
*贮秋菜变化大   2008-10-23
*遥遥万里远 悠悠光波牵   2008-10-22
*照相机记录三十年变化   2008-10-21
*见证爱情 感受变化   2008-10-21
*穿出来的时代变化   2008-10-09
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林区开发[专题] 正文
从鸿雁传书到可视聊天
http://yichun.dbw.cn   2008-12-16 10:22:21

  东北网伊春12月16日电(记者王玉梅)吃过晚饭,李女士就坐到了电脑前,与远在海南的妹妹聊起了天。从老人的身体到孩子的学习,姐俩通过可视窗口,聊得不亦乐乎。在一旁看电视的李母感慨地说,过去的联系方式只有写信或拍电报两种,哪里敢想还能通过电脑直接可视聊天。

  李女士的母亲年轻时随丈夫一家从山东老家来到伊春,在林区一住就是30多年,3个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伊春人。李母说,刚来伊春时,想家想得厉害,但那时交通不便,经济也不宽裕,只能靠写信来与老家联系,而且一年写不了几封,因为她不识字,只能让丈夫来写,丈夫一天工作很累,回到家只想好好休息一下,被妻子磨得没招了才提笔写封信。后来,李女士上学了,写信的重任就落在了她的肩上。李女士说,那时,是妈妈口述,自己动笔,碰到不会的字,就查字典,时间长了,自己结合在学校学的知识,也可以自由发挥了,写信的页数也由一页增加到了两到三页,远在山东的舅舅每次回信都夸奖她又进步了。

  李女士说,上世纪70年代的通讯跟现在可是没法比,那时从伊春到山东老家的信件要大约一个星期才能到达,有时碰到着急的事,只能去邮局拍电报。一次,母亲要回山东看望年迈的父母,临行前父亲给舅舅发去电报,让他到车站去接母亲。可是因为舅舅家住在偏远的农村,没能及时接到电报,等母亲拎着大包小裹的土特产走进姥姥家时,舅舅还在地里忙着农活,根本不知道姐姐要来。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李女士考上了大学,虽然那时已经有了长途电话,但因为通话费用高,而且电话还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书信依然是大家主要的联络方式。李女士说,上大学后,信件送达的速度要比自己小时候快得多了,所以写信的频率也高了起来,一个学期下来,连家里人带同学之间的信件就可以有三四十封之多。每每收到信件后,她都细心地、分门别类地把信件编上号、收藏好,到现在,那保存完好的百余封信件已经成为了她宝贵的精神财富,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仿佛开启了记忆的门锁。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电话的日渐普及,书信渐渐退出了通信的主导地位,有事打个电话,方便又快捷。现在,更是实现了通过电脑即可进行可视聊天,一改过去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局面。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