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16日电(记者王玉梅)吃过晚饭,李女士就坐到了电脑前,与远在海南的妹妹聊起了天。从老人的身体到孩子的学习,姐俩通过可视窗口,聊得不亦乐乎。在一旁看电视的李母感慨地说,过去的联系方式只有写信或拍电报两种,哪里敢想还能通过电脑直接可视聊天。
李女士的母亲年轻时随丈夫一家从山东老家来到伊春,在林区一住就是30多年,3个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伊春人。李母说,刚来伊春时,想家想得厉害,但那时交通不便,经济也不宽裕,只能靠写信来与老家联系,而且一年写不了几封,因为她不识字,只能让丈夫来写,丈夫一天工作很累,回到家只想好好休息一下,被妻子磨得没招了才提笔写封信。后来,李女士上学了,写信的重任就落在了她的肩上。李女士说,那时,是妈妈口述,自己动笔,碰到不会的字,就查字典,时间长了,自己结合在学校学的知识,也可以自由发挥了,写信的页数也由一页增加到了两到三页,远在山东的舅舅每次回信都夸奖她又进步了。
李女士说,上世纪70年代的通讯跟现在可是没法比,那时从伊春到山东老家的信件要大约一个星期才能到达,有时碰到着急的事,只能去邮局拍电报。一次,母亲要回山东看望年迈的父母,临行前父亲给舅舅发去电报,让他到车站去接母亲。可是因为舅舅家住在偏远的农村,没能及时接到电报,等母亲拎着大包小裹的土特产走进姥姥家时,舅舅还在地里忙着农活,根本不知道姐姐要来。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李女士考上了大学,虽然那时已经有了长途电话,但因为通话费用高,而且电话还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书信依然是大家主要的联络方式。李女士说,上大学后,信件送达的速度要比自己小时候快得多了,所以写信的频率也高了起来,一个学期下来,连家里人带同学之间的信件就可以有三四十封之多。每每收到信件后,她都细心地、分门别类地把信件编上号、收藏好,到现在,那保存完好的百余封信件已经成为了她宝贵的精神财富,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仿佛开启了记忆的门锁。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电话的日渐普及,书信渐渐退出了通信的主导地位,有事打个电话,方便又快捷。现在,更是实现了通过电脑即可进行可视聊天,一改过去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