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10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关英玉/文“改革开放以后,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人们买东西再也不用排队不说,挑选的余地也大了,原来为买不着发愁,现在人们愁的是东西都不错到底选哪个。”如今,随便找一个40岁以上的人聊起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触。
今年60多岁的张春杰原来是伊春百货大楼的职工,在她的记忆里,百货大楼见证着伊春发展变化的历史。她刚到百货大楼上班的时候,二层楼的百货大楼是当时伊春最风光的商店,与现在相比,卖的商品种类却少了许多。但因为当时零售网点还没铺开,国营商店也不多,人们连买个酱油醋都要跑很远的路。逢年过节时,商店更是人流不断,每节柜台前都排着长龙,尤其是到过年时,大家都将自己积攒的一点钱拿出来,主妇们手里都拿着自己琢磨了好几遍的购物清单,有的还特意带着孩子来,为的是两个人同时排两个队,快点将所需商品买到手。
当时张春杰负责销售服装,那时服装样式单一,男装以中山装为主,女装多是简单的对襟衣服,颜色以黄、黑、蓝、灰为主。回忆起那个时代的服装,不少人都感觉当时服装似乎没有年龄的界限,30岁和50岁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连冬天戴的围巾、帽子也差不多,所以当时买衣服也很简单,只要大小肥瘦合适就行。有的人看到和自己体形差不多的人试穿了一件衣服,举着钱从人堆里挤到柜台前,指着别人身上的衣服说,“买一件那样的”,服务员刚一将衣服放到柜台上,顾客就赶紧把衣服抱到自己的怀里,生怕别人把衣服抢走似的。因为自己当售货员,买东西怎么也比外单位的人方便,所以为了能买到好点的服装,不少爱美的女士与她交上了朋友,而这样的友谊也持续至今。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放开,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头上戴的,身上穿的开始变了样,颜色、款式越来越多样。街上个体经营的店铺越来越多,物品也丰富起来,种类越来越精细,从日用杂品到生产生活资料随时随处都可以买得到,各类专业店铺应运而生,鞋类专卖、服装专卖、文具专卖……渐渐地,张春杰发现,自己所在的商店一统天下的局面没有了,不但顾客少了,效益也不如从前,1990年,张春杰干脆辞职下海自己做起了服装买卖。
还记得,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几乎都停留在流行上,这也让和她一样卖服装的人在初涉商海时觉得十分轻松,每次进货都不用费心思去挑选,几乎进了的货都能卖得出去。一次上货,可以卖上一两个月,进货也容易,流行什么就上什么,走在街头,几乎一个年龄段的人都穿一样的衣服,只是颜色略有不同。没几年,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流行与否不再是人们买衣服的标准,在选购衣服时,那些体现个性,适合自己年龄、身材、气质的服装更能打动消费者的心,也只有进了这样的货,才能从消费者口袋里掏出钱来。如今,那些经营服装的在进货时都要货比三家,比价格,比款式,但即使是样式独特的衣服也不敢多进,每隔十天半个月就要进一次货。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小卖店、超市、大商场,随处可见的各种店铺更多的是考验着人们控制自己买东西的欲望,这与30年前人们买东西要排队、托人甚至加塞的情况有了极大差别。难怪张春杰每次逛街回来总是无奈地对孩子们说:这街上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可买东西也越来越“难”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