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林区开发[专题] 正文
从理财消费看变化
http://yichun.dbw.cn   2008-11-27 09:39:19

  东北网伊春11月27日电(记者田凤娇)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理财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家住市中心区的张涛老人年近70岁。他说:“人们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以前我们是能省就省,现在花钱手松多了。”

  张涛老人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回忆起当年的家庭经济状况,他感触颇深地说:“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时,每个月20多元的工资,维持着家庭的正常生活开支,节省下来的钱就会存银行。那时的消费方式很单一,除了购买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其他的基本上很少去考虑。”到了上世纪80年代,张涛一家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买了收音机、彩电等家用电器,每月除去基本生活费用和子女的读书费用,剩下的钱也都存入了银行。如今,他和老伴每月的退休金已有3000多元。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老人花钱再也不用那么仔细了,动辄就到商场买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回来,或者出外旅游,吃穿已经不是主要消费。

  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还不知道理财是什么,存钱曾是理财唯一方式,最多也就是排队买买国债。而今天,存折换成了银行卡,不仅存取钱方便,还可以投资理财。储蓄、按揭贷款、保险、证券、基金、银行理财……许多市民不但对这样的金融术语耳熟能详,而且还能参与到各项理财活动中来。11月22日,记者采访到市中心区一位56岁的老股民李先生。谈起投资,李先生眉宇间透露着喜悦。他说:“现在股票大幅缩水,可是我的钱早已经‘赎’回来了,去年一年,我赚了将近2万元!”

  “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是当前年轻消费群体流行的一句话。在这种环境下,催生出了“房奴”、“卡奴”、“月光族”等一系列“时尚代号”。年轻人虽然经济实力不强,但消费欲望强烈,他们不缺乏理财观念,而是缺乏理财经验。

  “时代变了,观念也要随之改变,不然你就落伍了,现在只要有一份稍稳定的工作,你就可以规划近十年以内的事情,甚至更长远。”29岁的小王在事业单位工作,工作5年的他虽然在银行里只有3万元存款,却决定在市中心区买一套价值10多万元的房子。他说:“虽然我的钱不够买房,但我可以用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再加上父母的积蓄,买新房对我来说就不算什么难事了。我现在每个月近2000元的收入,每月那几百元钱的还款应该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