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1月25日电(记者王玉梅)在李女士家的柜橱里,平平整整地叠放着一个花布书包,李女士说,这个书包是自己上小学一年级时用过的,每当看到它,就会禁不住想起自己上学时的情景。
今年38岁的李女士是伊春区人,上世纪70年代末的秋季,她经过入学前的面试,背着妈妈亲手缝制的花书包与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起走进了小学校门。当时,市场上的物资相对匮乏,职工工资也不高,一个帆布书包的价格足可以抵上一家人几天的伙食费。所以,心灵手巧的妈妈就将自家做衣服剩下的碎布头左拼右凑,给她缝了一个花布书包,为了好看,还特意在书包的边上镶上了花边。虽然花布书包的肩带没有帆布书包的舒适,甚至背时间长会打绺,有点勒肩膀,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李女士初入课堂的兴奋之情。时间长了,李女士发现,有很多同学的书包都是拣哥哥姐姐用过的旧书包,底部的四个角都打着颜色不同的补丁,书包的面料已经洗得有些发白。
那时,文具盒中的铅笔多以2分钱一枝的麻杆铅笔居多,这种铅笔颜色单一,没有任何装饰,写字时间长了还有点硌手。后来,有的同学使用了上面带着云彩等图案的彩色铅笔,这种笔不但颜色鲜艳,而且在笔的一端镶嵌着一小块橡皮,写错了字随时可以擦掉。但这种铅笔的价格要比麻杆铅笔贵上3—4倍,使得部分同学望“笔”兴叹,因为家长不准买这么贵的铅笔。至于本子,也是正面用过了还舍不得扔掉,将背面当做练习本或演算本。还有的同学为了省钱,把家长单位用的出库记录本拿来当练习本用。有一次,学校为同学们订了一批封皮为彩色花朵图案、里面为白纸的本子,同学们领到手后,都珍惜得像宝贝似的。
李女士说,正是少儿时期的艰苦条件,使得与她一同成长起来的大多数同龄人在上到初中、高中后,都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美德,从不互相攀比文具的高档与否,而是尽量做到物尽其用。
现在,李女士的女儿已经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了,和妈妈比起来,女儿要幸福多了。崭新的双肩背书包,造型各异、功能齐全的钢笔、中性笔、铅笔装满了笔袋,就连削铅笔都用上了半自动削笔器,只需把铅笔固定住,再摇动几下把手,铅笔就轻松削好了,再也不会出现自己小时候不小心削到手的情景了。字写错了,有涂改带、魔笔等,轻而易举就能将错字擦掉或涂掉,不会像自己小时候为了擦掉写错的钢笔字,而把本子擦出来一个窟窿或弄得脏兮兮一片。本子更不用提,大、小、薄、厚,横翻竖开,应有尽有。而且,随着市场的供给日趋丰富,文具市场也逐步推陈出新,用文具经销商的话说就是,现在的文具种类那是很全很新颖,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