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1月3日电(记者刘莹)家住市中心区红升小区的刘大爷如今日子过得美滋滋的,自己有一份稳定的退休工资,儿女们也算出息,逢年过节或是老两口过生日、亲朋好友来访,下饭店是常有的事。“这要在30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刘大爷高兴地说。
30年前,刘大爷每个月只有35元的收入,一个人养活一家4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时候没想过下饭店还能轮到自己,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次家里来人,从饭店买了几张馅饼,那香味在家里飘了好长时间。”如今,刘大爷有机会也有能力下饭店了,他才发现吃得越来越挑剔了,不同饭店的口味要变换着品尝,点菜时荤素要搭配,粗细粮要协调。刘大爷说,这样吃才健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绿色的营养需求也越来越高。上个世纪90年代大鱼大肉吃过之后,不合理的饮食结构让人们进一步正视食品搭配的合理性,一度在饭桌上被遗忘的蔬菜重返餐桌,下饭店点菜不再一味地以肉为主,消费者对荤素、粗细粮搭配的需求也悄然变化着、甚至引导着饭店的食品供应结构,玉米饼、小米稀粥、烤土豆这些穷日子年代的主食成了大小饭店的俏销食品。
与饭菜相比,眼下水果也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以前即便是过中秋节,市民享受的也大多是苹果、梨、葡萄等北方时令品种。而现在吃水果已不再讲季节,大冬天想吃什么超市里都能买到。更稀罕的还有许多南方水果、洋水果,以前别说吃了,听都没听过。
30多年来,从老百姓的餐桌上,从老百姓的饮食习惯上,改革开放的成果清晰地显现着。“日子还会越过越好”,许多市民由衷地感叹着并期待着。
|